北京青年报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来了!突出蓝碳产品市场化交易
​第一财经 2022-03-20 12:28

据海南日报消息,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海碳中心”)日前获批设立。3月18日,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海碳中心筹建推进会。目前,海碳中心筹建团队正在全力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

本次筹建推进会透露,海碳中心将通过海洋碳汇(即“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同时,为各类碳金融产品提供有力的资本市场基础支撑平台。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海碳中心是我国率先提出面向国际定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这是它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差异。长期来看,设立海碳中心将有利于拓展中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参与度,并争取国际碳定价权。不过,当前接轨国际碳市场的许多条件尚不成熟,交易对手、交易产品等细则仍有待观察。

历时四年获批复

据海南日报,2月7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金融局印发《关于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设立海碳中心,并开始筹建,海碳中心拟注册在三亚。

业界对于海碳中心的期待,始于四年前。

2018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依法合规在海南设立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意见还指出要“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

三年半后,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在2021年9月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的实施方案》,该方案由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银保监会海南监管局、证监会海南监管局、外汇局海南省分局制定。其中进一步提出,“推动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突出差异化发展定位,连接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

全国工商联低碳减排专委会副秘书长张斌亮对第一财经表示,过去全国许多省市都在竞争设立国内碳市场的交易所,海南的定位“独辟蹊径”,却很符合海南自贸港的国际定位。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国际市场仍然缺乏中国声音,如果能够对标新加坡等国家,通过打造海碳中心探索出一条国际碳交易的道路,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口。

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海碳中心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李平对第一财经分析,从国际形势来看,各国并没有一致同步的降碳举措。若效仿多数国家与欧洲展开合作,欧洲提出的碳边境贸易税是否生效正处于关键期,当前开展此类合作的时间点并不合适。从国内建设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化经验不足,碳核查工作仍在摸索,且海南自贸港的各方面制度建设并不成熟。因此,在完善国内碳市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审慎考虑交易产品、交易对手和交易条件等要素。

为何“蓝碳”被强调

作为首先提出面向国际的交易中心,海碳中心将支持什么产品交易?

本次筹建推进会提出,海南具备丰富的海洋碳汇(蓝碳)资源,海碳中心将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此外,海碳中心将为各类碳金融产品提供有力的资本市场基础支撑平台,碳金融市场的资金汇集作用将为企业转型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促进碳排放总量和能耗增量的双降,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3月4日,海南国际碳排放权市场建设交流讲座在海口举办。据当地媒体报道,除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分局等单位外,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北京天德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碳汇行业龙头企业及省内21家金融机构参加了讲座。

上述信息共同指向了蓝碳和碳金融产品。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国家大力推进海洋战略和“双碳”工作的背景下,蓝碳的作用和意义愈发凸显。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王胜曾表示,蓝碳在碳捕获与封存方面相较于绿色碳汇有明显的优势,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具备丰富的蓝碳资源。2022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立足海洋大省优势,高水平建立和运作省蓝碳研究中心,在海洋碳汇研究上抢占国际制高点”。2月23日,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将承担蓝碳领域基础和理论、推进蓝碳增汇试点示范、蓝碳公共政策集成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任务。

“现在对蓝碳国内外研究都不多,项目减排测算方法学几乎没有。而海南一直是在研究蓝色碳汇项目开发标准和方法学,发掘蓝碳资源潜力,这放在国内外都是独树一帜的,很有可能做出中国特色。”张斌亮说。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还能消氮除磷、净化海水。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沿海省市探索开展了海洋碳汇交易。例如,今年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依托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完成全国首宗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碳汇交易项目。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对第一财经表示,我国正在逐步积累海洋碳汇交易的相关经验,同时也应尽快抢占海洋碳汇的“国际话语权”。这既体现在积极开展国际蓝碳项目合作,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交易规则的海洋碳汇交易模式的实践层面,也体现在加大基础研究引领蓝碳科技创新发展,以及建立被国际认可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的理论层面。

专家呼吁探索制度创新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于迅委员提交提案,建议以蓝碳助力碳中和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于迅提出,用足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创新蓝碳交易机制与金融实践。构建以金融为重点的蓝碳公共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蓝碳生态价值。以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建设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蓝碳交易模式,积极探索个人、企业之间基于碳账户的交易、定价、对价等制度规则。

此外,于迅还建议,探索海南自贸港气候投融资制度创新。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将碳足迹作为评价新建项目与金融机构绿色程度的重要指标,发布重点支持气候项目目录。发挥海南自贸港跨境资金自由流动的便利性,引进国际资金和境外投资者参与气候投融资活动,鼓励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进行气候融资,推动双边和多边的气候投融资务实合作,将海南打造成跨境气候投融资窗口。

张建红认为,打造国际碳金融交易平台,海碳市场至少需要提升四项能力:一是标准全球化,建立符合全球投资人、碳金融机构和碳交易所互相认可的绿色资产的计量认证标准和交易标准和认证标准,同时争取建立引领全球的标准。二是资金交易流通的全球化,探索建立绿色通道和交易机制,使海外资金能够便捷进入国内的交易所购买中国绿色资产。三是碳资产发行的全球化,不仅包括中国的绿色资产,还应吸引海外的绿色资产到国内交易所挂牌交易。四是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服务能力,不仅要借鉴海外在碳期货和碳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经验,还要结合国情,针对产品设计、交易定价等环节尝试创新。

“海碳中心要实现开好局、起好步,首先要紧紧围绕国际化定位,探索境外投资者引入及与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交易。其次要立足自由贸易区政策优势,敢于先行先试。最后,要体现琼海乃至南海的特色和亮点,探索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张建红说。(第一财经)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筑“四梁八柱” 推进绿色转型
科技日报 2024-09-11
碳排放权交易新规将施行 直接影响哪些行业?
期货日报 2024-05-02
全国首个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发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3-14
北京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5月1日起施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开启碳排放权交易的法治新局面 解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新华社 2024-02-06
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启动配额发放和履约工作 碳排放配额若缺口大 企业可预支
南方都市报 2023-08-29
海洋生态功能修复引入“蓝碳”认购模式
检察日报 2023-07-05
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浙江宁波成交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4-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