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应对奶价波动大、周期性短缺,乳业两会代表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22-03-07 14:02

随着国内饲料和养殖成本的不断上涨、国内上游奶业周期性波动、短缺和自给率的问题都困扰着中国乳业的发展。数据显示,近5年来国内奶源自给率下滑了9.6个百分点。

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乳制品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此提出建议,希望建立创新乳品市场调节机制和扶持家庭牧场等方式,来解决目前国内乳制品行业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行业波动较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原奶产业。2014年,当时由于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原奶行业曾遭遇“过山车”式的周期起伏,特别是从2015年到2018年间,中国奶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50%的牧场陷入亏损,国内奶牛存栏也大幅减少,根据国家奶牛体系的统计,国内奶牛存栏数从2014年的857万头下降到2019年的471万头。

从2018年开始,国内奶价触底反弹,原奶产业也开始逐步恢复,但从2020年开始,随着饲料和养殖成本的上升,奶价的周期性让牧场经营面临困难。

根据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的《“ 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由于奶业生产成本高、产销衔接不紧密、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进口冲击严重。 2020年国内乳制品进口比2015年增长了70.4% ,奶源自给率下滑了 9.6个百分点,国产奶源市场份额下降与消费市场日益扩大形成了强烈反差,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奶业竞争力。

对此,在今年两会期间,乳业代表也着重提及加强国内原奶产业发展的建议。

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提出要扶持家庭牧场发展的建议。

经过魏立华调研发现,此前国家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鼓励通过发展家庭牧场,促进奶业振兴,但在实际工作中,家庭牧场存在选址用地困难、设施农业用地土地复垦费用(保证金)和税收压力大、经营融资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缺乏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牧场本身属于重资产经营,由于缺乏抵押物,融资难一直是困难牧场发展的一个难题。

魏立华表示,有一些一定规模的家庭牧场,连续几年投入百万元,几乎所有积蓄全部用作扩大经营规模、购买设施,却在生产环节上出现资金短缺现象。由于资金缺口,严重影响家庭牧场正常的生产进程。

因此他建议,应从多方面扶持家庭牧场发展,包括多渠道解决家庭牧场建设用地难问题,在年度农业设施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奶牛家庭牧场建设;为解决家庭牧场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加大对奶牛家庭牧场的金融扶持力度,扩大抵押物范围;并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更多扶持;并且完善科技创新、培训和服务体系,加大对家庭牧场的培训力度,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据君乐宝方面介绍,目前君乐宝已扶持建成十五个家庭牧场,未来还将继续推进家庭牧场扶持工作。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奶价的季节性波动对于行业影响较大,其中每年上半年为乳制品消费淡季产奶旺季;下半年为销售旺季产奶淡季,季节性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近期国内就是奶业淡季,国内奶价缓慢下行,但随着饲料成本的快速上升,部分牧场经营压力快速增大。

据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创新部党支部书记史玉东介绍,目前行业解决淡旺季矛盾主要通过产品降价促销、喷粉等方式保障富余生鲜乳收购,给下游企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而小型乳企则会迫于资金压力减少收购量、降价收购,经常导致农牧民利益遭受损失。

对此史玉东建议,可以考虑建立国家级储备中心,创新乳品市场调节机制,形成保供稳价“缓冲器”,保护奶农利益,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史玉东也建议,应该进一步提升我国乳品业加工装备自主研制能力,苜蓿草良种创新繁育、以及提升奶牛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等,推动我国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行业内关于建立国家奶业收储制度的呼声一直不断,国家奶牛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曾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建立国家奶粉收储计划缓解奶业周期具有可行性。

但也有受访专家认为,国内原奶面临的两大问题一个是成本太高,再一个是周期性过剩,虽然借助收储计划可以控制市场供给总量,但在实际操作上牵扯较广、较为复杂,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首届国际乳业创新大会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3
推动奶业产销平衡健康发展
经济日报 2024-08-20
多地原奶收购呈现“价低、量少” 去产能或将持续
证券日报 2024-08-12
实探中国奶业大会:原奶企业经营承压 业界欲以“增效”跨越周期
证券日报 2024-07-06
全球乳制品拍卖价格连涨,但难解国内原奶过剩困局
第一财经 2024-05-09
半两财经 | 世界奶业大会上 细数中国奶业未来趋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7
重视奶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困
经济日报 2023-07-25
奶源出现阶段性过剩,业内:中国奶业存在四大深层次问题
第一财经 2023-03-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