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部分基金子公司撤销员工持股平台!发生了什么?
中国基金报 2022-02-20 20:40

弹指一挥间,自2012年末首家基金子公司诞生,整个行业发展即将迎来十周年纪念日。

在近十年的进程中,基金子公司有过11万亿的辉煌,之后在新规要求的“净资本约束”下,开启近6年时间的压缩通道规模,向主动管理转型之路。

而在股权结构层面,各家基金公司过去也纷纷响应新规要求,寻求增加注册资本金并由母公司控股。近期,基金子公司股权又迎来了新的变化,一些基金子公司开始清退员工持股平台,据基金君了解,这一变化背后,部分公司是因员工大量离职导致股权激励无法维继,部分公司则是出于新业务的开展需求。

部分基金子公司撤销员工持股平台

部分从基金子公司诞生之初就伴随至今的员工持股平台,近期开始陆续退出股权。

近日,一家基金子公司三大股东之一的有限合伙企业退出股东名单,仅保留基金公司以及另外一家私募机构作为股东。从股权结构上看,上述有限合伙企业由17名自然人持股,其中不乏基金子公司总经理以及其他业务骨干,这也意味着作为股权激励的员工持股平台开始撤销持股。

无独有偶,另一家基金子公司作为员工持股平台的两家合伙企业也退出股东名单,改为由基金公司作为大股东100%控股。

在此之前,华安基金旗下基金子公司——华安未来资产也有过类似的举措,原持有华安未来资产49%股权的上海敦享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将股权转让给华安基金,华安未来资产由此成为华安基金全资控股子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上海敦享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成立于2013年7月13日,由好买财富、上海建银精瑞股权投资及多位基金子公司员工共同持股。

基金君统计发现,尽管已有部分基金子公司开始清退员工持股平台,目前仍有不少基金子公司的员工股权激励仍在运作之中,包括鹏华资产、国泰元鑫资产、东方汇智资产、上海北信瑞丰资产等近10家基金子公司员工仍持有股权,占全部基金子公司数量比例在10%左右;多数基金子公司还是由基金公司全资控股,这一类全资控股的公司比例占比达到七成。

事实上,清退员工持股平台这一最新动作已是基金子公司第三轮股权变更潮,2016年底出台的新规曾对基金子公司股权结构提出两大要求:第一,强化基金管理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要求,避免变相“出租”业务牌照。基金管理公司的控股要求为持有股权比例不低于51%。第二,针对实践中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以子公司股权实施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导致母子公司股权激励错位的情况,规定明确要求基金管理公司人员不得在子公司参股。

之后,包括银华、广发等基金公司在内的母公司员工开始陆续退出在基金子公司的参股,多家基金公司更是纷纷增资,部分增资级别达到“10亿级”。

取消股权激励原因各不相同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基金子公司取消员工持股平台原因不一而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持有股权的员工近期陆续离职导致。

“可能各家情况会有差异,据了解,部分基金子公司撤下员工持股平台主要还是因为核心人员近期离职导致,根据监管规定,员工离职之后需要退出之前所持股权,在这样的情况下,退出股权的员工数量较多,持股平台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则分别从两方面分析:从基金子公司层面看,当初大力开展员工股权激励,反映出对公司发展以及管理团队信心十足,因此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留住核心员工;而从手握股权的员工角度分析,基金子公司股权并不能上市退出,持有股权只能寻求每年的盈利分红,若是公司业务发展一般,影响了盈利分红力度,股权的重要程度也会随之下降。

还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部分基金子公司取消股权激励是从业务发展的角度考量。“目前基金行业正在发展的公募REITs,架构以公募基金+ABS为主,由基金子公司担任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管理人设立专项计划,发行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公募REITs 通过全额认购专项计划发行的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持有项目公司全部股权并获得基础设施项目的完全所有权。而在基金子公司自身股权结构层面,监管更鼓励母公司全资控股。”

尽管近期基金子公司推进的股权激励遭遇曲折,受访业内人士对于股权激励仍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股权激励对于各行各业而言,都是正面积极的举动,可以激发员工动力并留住核心员工。”

“对于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而言,自身有着很好的股东资源背景,不需要招纳具备很强业务能力的团队带头人,开展股权激励的动力不足,事实上,目前银行系基金子公司也均是以母公司全资持股为主。而对于一些股东背景较为一般的基金子公司,在吸引优秀人才时大概率还是需要通过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可以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即使目前暂时取消股权激励的基金子公司未来仍可以根据新的情况重新开展。”

探索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等几大转型方向

2016年底出台的新规开启了基金子公司“净资本约束”时代,从那时起,整个行业规模增长迎来“急刹车”,整体规模从巅峰时期的11万亿下降至目前的不足3万亿。最初三年“狂飙猛进”的通道业务开始退出历史舞台,ABS(资产证券化)、FOF(基金中基金)、PE(股权投资)、量化等业务成为多数基金子公司的转型“备选项”。

“今年宏观经济下行,基金子公司日子肯定也不好过。若从业务机会上看,过去一年公募REITs迎来大发展,上市只数已经突破11只,公募REITs试点推行的‘公募+ABS’模式强调母子公司联动,会给基金子公司带来潜在的业务机会。除此之外,从业务层面上看,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只有基金子公司与券商资管才能做的一类业务。”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提到。

还有基金子公司人士提及,目前ABS业务已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且费率低廉,在经济下行期也有可能蕴含潜在风险,因此,公司今年坚定往股权投资方向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经济下行确实对基金子公司及从业人员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业务都必须由过去的粗放式转为精细化发展,同时考验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把控能力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是否做到位。”

“基金子公司牌照和券商资管牌照没有本质不同,讨论基金子公司的转型之路实际上就是探讨大资管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称,“业内对于基金子公司一直有‘清一色发展艰难’的误区,事实上,一些头部基金子公司规模月均规模超过2000亿,发展近况优于很多小型券商资管。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基金子公司仍处于继续探索转型的过程之中。个人认为,资管机构发展要秉持长期眼光,不能完全仅根据市场变化随波逐流,权益市场表现好就做权益,固收市场表现好就做固收,还是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自己的特色所在。比如一些在ABS业务上起步较早的基金子公司目前发展势头不错,一些基金子公司则专注于做量化FOF业务,主要根据业绩及回撤目标,去做量化私募基金的配置和筛选,还有部分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在固收业务上展现出较强优势。”(若晖)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有进有退 基金子公司发展聚焦专业性
上海证券报 2024-06-19
一位基金子老兵讲述行业跌宕:曾比肩信托业,如今有公司仅剩1人
​第一财经 2024-06-14
券商两类子公司迎监管新规 出现11项规则变化 合规管控显著加强
证券时报 2024-03-27
“徐翔概念股”子公司2亿买私募,8个月赔光还收警示函,发生了什么?
澎湃新闻 2023-08-23
首批基金专业子公司又有重要进展!
中国基金报 2023-01-17
公募基金公司增资不断 子公司却大幅减资
中国基金报 2022-11-28
设立财富子公司 公募抢滩财富管理大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2-09-06
三家巨头齐申请!这类专业子公司要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2-08-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