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兰州6名高中生创作14.5万字历史小说 “梦回汴京”会先贤
中国青年报 2022-02-14 13:08

当一年多的心血凝结成一本长达14.5万字的小说时,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的高二学生刘彦喆、马琳雅、张素、张昕宇、徐文杰、雒显龙有些“喜出望外”——“就像埋下一颗种子,一开始只盼望着它能够破土而出,谁料,到了秋天,它的枝丫上还长出了果实”。

繁重的学业之余,6个志趣不同的高中生挤时间泡图书馆,查阅大量史料后,用生动易懂的小说文字,对宋代6位历史人物进行立体化形象刻画,用今人视角,写古人故事,创作出小说《汴京忆》,引起广泛关注。

精心设计的小说封面上,“汴京忆”3个大字和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建筑互为映衬,仿佛诉说着1000多年前鲜为人知的轶事。而在这难忘的经历中,同学们也发现,自己获得的要比想象中更多。

组长刘彦喆是项目发起人。起初,她只想完成研究性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一份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刘彦喆告诉记者,初二时,因为课业压力大,她迷上了听歌,“古风歌曲”闯入眼帘。“别人都追流量明星,这个圈子里的人却在追苏轼、陆游。”刘彦喆觉得这群人“有病”,可没过多久,她自己也加入了。

悠扬的古风曲调里,有书生为国分忧,有闺秀深院抚琴,有侠客仗剑走天涯……刘彦喆慢慢沉浸其中,和这个圈子里的“同好”越来越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刘彦喆觉得,自己与灿烂的古代文化有了“共鸣”。

升入高中后,刘彦喆一如既往关注自己的“兴趣圈子”。同桌马琳雅成了被她“叨叨”最多的人。“每天都在听古人的故事,可看到有些同学背古文背得嗑嗑巴巴,甚至搞不清楚‘三苏’的关系,就有些着急。”马琳雅说。

恰逢学校开设“研究性课程学习”课程,教师李平向学生抛出“自选课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研究,完成结题报告”的任务,追宋代名人积累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刘彦喆立刻有了“书写宋朝历史”的主意。

马琳雅第一个响应,成为小组的“二当家”。而身为马琳雅的初中同学,张昕宇被率先“拉下水”,张素、徐文杰、雒显龙紧随其后。“一开始是因为大家关系好,凑个人数,但任务启动后,每个人都变得认真起来,铆着劲儿去完成手头的工作。”马琳雅说。

组队成功,研究进入“拔节孕穗期”——课题呈现上,从一篇论文扩充至一部小说;写法上,吸收“历史”“武侠”“悬疑”诸多特点;主角性格也在“25次争吵后”,一锤定音。6名高中生以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方式展开合作。

雒显龙写文章的开篇,用一个虚构人物“梁煌”串起整条故事线,带领读者穿越到大宋。

刘彦喆是“三苏”的骨灰粉,便带着“滤镜”推介偶像。借助苏轼、苏辙一生中一些不为人所知却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友爱弥笃,鲜少怨尤,近古罕见”的兄弟情谊。

徐文杰选择书写和他一样不善言辞的“理工男”李诫,从其著作《营造法式》出发,还原了李诫走访名山大川、细究茅檐屋舍,把艺术心得充分发挥在建筑工程上的一生。

历史书上,对《清明上河图》的画师——张择端的介绍只有几十个字,对这几位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显然“不解渴”。爱读悬疑小说的马琳雅尝试剖析这一“谜题”。

平日里爱美食的张素与南宋隐士、美食家林洪“惺惺相惜”,于是主动请缨,成为“林洪篇”的主笔,“捏”出一个“醉饮甘露醴泉,渴饮仙樽好酒,饿食人间百味,饱时遍寻好友”的生动人设。

南宋灭亡之战中大臣陆秀夫不愿辱于敌手,射出最后一支箭后,抱着年仅9岁的宋少帝赵昺跳入大海的场面,让张昕宇震撼不已,他便承担起这一章节的写作,极大丰富了“陆秀夫”这个正史上只提过名字的文人的形象,用他的铮铮铁骨为大宋画上句点。

“《汴京忆》中的大宋,不是刻板的,而是鲜活的、明亮的。”刘彦喆说,这就是他们做这个选题的初衷——用有名或无名的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打破史料和课本上的刻板形象,为读古籍却读不懂、对古文化知之甚少的同龄人提供另一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视角。

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项目,小组成员用沉浸式代入法进行探究。徐文杰记得,书中内容有两宋战争,他们特意制作了手工战车(小型),来复原当时战争的场景。其间,为了寻找木头,张素“差点把家里木头桌子拆了”。制作过程中木屑纷飞,站在下风口的张昕宇不堪其扰,把卫衣帽子拉起来,紧紧系在头上,还要戴耳机加固住,就像“无脸男”一样。

笑声加速了研究进程,但大多时候,大家需要潜下心来,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撷取有用的信息。大半年时间,一到周末,小组成员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写历史相关的内容,创作小组就要尽可能确保引用的材料没有偏差,对他们来说,更难的则是要将生硬的历史、工程、文化知识在轻松有趣中潜移默化地呈现给读者,这也是他们创作的价值所在。

张昕宇选择用环境描写烘托大宋灭亡时的悲壮气氛。“几只渡鸦悲鸣或许比血流成河更让人感同身受。”张昕宇说,在一次次打磨中,他似乎明白了古代文学含蓄写意的美感。

徐文杰注重心理描摹。在他看来,《营造法式》就像流星一样照亮整个建筑界,但李诫却不为人知。他想传递这种不求青史留名,只为科学继承、创新的高尚品质。因此,在写李诫时,他参考了邓稼先、钱学森这些科学家坚守戈壁荒漠,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事迹和精神,试图从中窥探出李诫的所思所想。

刘彦喆则看重读者反馈,完成“三苏”的章节后,她将部分内容发到了“同好圈子”里,“火了,每个人都私信,消息99+”。她说,不少“同好”给了她专业性的意见,也让她更有信心。

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过多,家长担心孩子成绩退步,6名高中生又提出,将《汴京忆》翻译成英文版,巩固英语学习。这是一个“大工程”,但还是要“攻克下来”。大伙儿就抽空查词典、学语法,翻译完后又找专业老师修正,直至完成《汴京忆》的英译版本《THE MEMORIES OF SONG》。

学生们的坚持,李平看在眼里。在他看来,这正是研究型学习所要取得的效果。“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研究方法。课堂不只是围绕着课本的一方天地,而是延伸到社会中。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锻炼自己信息搜集、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努力终于回报,刘彦喆小组“关于宋朝文明的回忆式探究与文化发扬”的研究项目在学校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中脱颖而出,进入校级展示分享。之后,又获得第37届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赛,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4个项目斩获一等奖,成为兰州市获一等奖项目最多的学校。

相比获奖,想当土木工程师的刘彦喆、想当老师的马琳雅、要做动漫的张昕宇、想成为律师的张素、理想是搞火箭研究的徐文杰,以及“现在就想着考上大学”的雒显龙更享受平生第一次团队合作取得成绩的过程。他们说,在此期间,自己锻炼了文笔,学会了坚持,打破了刻板印象,还收获了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

文/王豪 马富春 王璇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特色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1
16岁高中生发现新物种 抽屉里的数万只蚂蚁
中国青年报 2024-08-12
高尔夫 | 2024华彬女子精英赛前三名都是高中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1
《京东618开心夜》官宣嘉宾阵容,热门影视剧演员再同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5
从小学到高中 多年不断研究“升级迭代” 高中生自制“电磁炮”获全国大奖
武汉晚报 2023-08-29
中美41名高中生的这堂实验课,为什么要到村里上?
中国新闻网 2023-07-26
16岁高中生体重达270斤!暑假伊始,“小胖墩”扎堆减重门诊
扬子晚报 2023-07-12
美国明尼苏达州一高中生被刺身亡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2-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