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赏读 | 张忠诚《米罐》:执着生长的童年精神
文学报 2022-02-12 09:00

●张忠诚笔下的儿童,多为身在逆境,或身体残缺,或亲情缺失,或生活贫困,却都心向星空,渴望美好,有一颗纯真美善的心灵,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米罐》中,对偶戏艺术的执着与爱恋给了罐儿一份形而上的超脱,令他可以无惧风雨,奋力生长。

执着生长的童年精神

文 / 王宁

时值北方初冬,瑞雪初歇,暖阳遍地,细读张忠诚笔下的童年故事,似曾相识又亲切可感。他提炼生活感悟,打磨修剪,匠心点染,精心书写了独特的童年精神内涵,并用这种精神赋予主人公以灵魂。那是一种凭借生命本能而执着生长的力量,是在困顿生活里对自由与尊严的不懈追寻,是生根发芽破茧而出后的展翅翱翔,这种精神与乡村小镇的民风民俗、温暖的人情关系、传统的民间艺术相映生辉,从而演绎出一段五味杂陈却又催人泪下的故事。

《米罐》的主人公米罐,是个生活在弯垄山村的男孩,七岁时身高还不到一米,便不再长高,因此了成为家人心中的“结”,在伙伴中成为被欺负、被冷落的对象。故事从他抱养“落渣”鹅崽布头开篇,游戏中自觉扮“大树”,追回“丢失”的名字,学习吹小铜号,为稻草人起名字,捏泥偶,赶麻雀,到最后对偶戏的全身心痴迷,作品通过这些富于乡村情味的儿童日常生活情节,勾画出米罐立体、饱满的儿童形象。米罐正如作者笔下常常出现的儿童一样,虽然生理上残缺,生活上困顿,客观现实难以改变,他们却从不缺乏对正常情感的渴望。他们心怀善意,关心他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独立,对自我人格尊严、身份认同、兴趣爱好有执着的追求。作者正是将他们生理上的不完美与内心世界无比的纯洁高贵相对比,呈现二者之间的悖论,突出纯真美善的心灵世界,从而积极地为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呼唤对儿童人性的尊重与礼赞!

小说在看似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动声色地讲述米罐的故事,娓娓道来之间凸显的是一种生活氛围,不但刻画了饱满的米罐形象,还有他生活中的儿童群像,更有与之关联的生活环境与场景,即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构成了小说的叙事场。呈现原生态的生活,不以戏剧化的冲突来表现生活真实,其实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基石,更是考验作家的难题。作者对乡村小镇生活自然状态的再现,其实是一种“常态”书写,童年的成长过程就在这润物无声的“常态”中得以完成,可贵的是其中隐含着乡村人与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朴素情怀。

爸爸米有志仅有罐儿和典子两个儿子,却将身体正常的典子过继给桑镇单身的木偶戏艺人老蔡,典子爱好长跑,无心学艺,不时从镇上回到乡村,与两位父亲都有着浓厚的亲情。而当米有志因癌症去世,罐儿迷恋上了木偶戏,老蔡责无旁贷地扮演亦师亦父的角色,倾尽自己的所有来照顾培养这一对兄弟;三爷教给罐儿吹冲锋号,修补被小伙伴弄坏的冲锋号,实则是想让罐儿重拾生活的信心;奶奶在生命的最后,为罐儿留下了因来没得及吃而长满了绿毛的糖饼;还有罐儿寄给远方的典子铅笔画和爸爸临终买下的一只44码的球鞋;以马文为首因曾经欺负过罐儿,而深深自责的小伙伴……这些笔触与细节构成了对人物关系的揭示。他们于清贫生活中,人生困顿中携手扶持,呈现出当下乡村淳朴的民风背后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成为儿童主人公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背景因素。

“我不爱舞枪弄棒,还是爱戏里乾坤大。”小说中,木偶戏成为罐儿寄托情感、升华人生的最重要方式。正如老蔡所说:“罐儿是祖师爷赐给咱们蔡家偶戏的。”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木偶戏,在现代社会遭遇寒冬,近乎失传,犹如黑白默片一般成为过往年代的珍贵记忆。在老蔡那种顽强的匠人精神感染下,偶戏的痴守者罐儿用智慧、汗水试图令其在当下拂去尘埃,继承创新,重现生机,可以说,木偶戏拯救了罐儿的人生,同时罐儿也拯救了偶戏。从听戏、偷艺、画画,到感动老蔡,正式拜师学艺,学刻偶、画偶、扮人偶,想办法招揽观众,到木偶被博物馆收藏,偶戏不但重回人们的视野,成为新的文化风景线,而罐儿稚嫩血肉之躯爆发出空前的意志力量,更是不容小觑。艺术滋养情感,艺术救赎心灵,艺术让十二岁的罐儿第一次思考属于自己的远方……如果说,罐儿的形而下生活与普通孩子无异,甚至更多了一份因身体条件造成的无奈与悲苦,那么对偶戏艺术的执着与爱恋给了罐儿一份形而上的超脱,令他可以无惧风雨,奋力生长。

儿童文学是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艺术,主题、故事、人物、手法等所谓创作元素终极指向一定是精神性的、灵魂性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许不在于情节的戏剧化,不在于大开大合的悲喜剧,唯有对儿童期特有心理能量的开掘,对成长中自我的认知的表达,从而点燃儿童体验和把握世界的激情,丰富童年精神的内涵,才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职责。综观张忠诚笔下的儿童,多为身在逆境,或身体残缺,或亲情缺失,或生活贫困,却都心向星空,渴望美好,有一颗纯真美善的心灵,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因为作家怀揣大爱,脚踏热土,下笔却又理性节制,才能精心浇灌出一株株爱心之花。他写生活的常态时注意运用一些方言土语,带有些许的幽默感,表达对儿童人性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以浓重的情感写作却从不泛滥情感,用含泪的微笑、圆熟的笔力解读属于童年的密码,表达执着生长的童年精神,彰显了高妙的艺术驾驭功力。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可看可吃可体验 中国儿童戏剧节暑期启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90后挑大梁 用青春“焕新”传统文化记忆
中国青年报 2024-01-31
曹文轩、张之路等六位作家携新作见读者 探讨不同时代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3
“青睐”泉州非遗之旅|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年遗存几多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7
粉黛乱子草市集亮相安贞拾光主题广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0
迎“八一”军娃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1
赏读|献给生活的祝福 ——读王洁《你好,朋友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1
第五届北京影偶艺术周开幕 “万物皆偶”探索“偶”的当代面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