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如何打破“每逢佳节被催婚”交流困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10 15:48

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面对催婚催恋,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哪怕是父母亲人,也只有在过年才有更多聚会的机会。“每逢佳节被催婚”说到底就是两代人之间的话语体系存在代沟,螺丝拧不进螺母。对年轻人所在的城市不够熟悉,对未婚青年的工作生活也不甚了解,关心婚恋状况成为父母亲人与他们打交道的一种方式、一个话头。

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导致两代人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尚未进入婚恋既有“居大不易”的生存压力,也有婚姻半径扩大、婚恋竞争加剧的无奈;此外,讲究感情契合程度、追求生活方式合拍度、在乎价值观一致性,让“愿意等待不愿将就”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理性选择。更进一步说,有些未婚青年之所以“剩”,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对情感的需求过于美好。

不论是旁敲侧击,还是循循善诱,抑或严加申斥甚至“威逼利诱”,父母亲友的催婚催恋,既源于个体的老经验、老办法,也源于熟人圈子的影响。在焦虑的裹挟下,习惯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参照物的中国式父母,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不愿意子女“掉队”的他们,渴望通过形形色色的催婚催恋来激励和鞭策未婚青年“婚恋要趁早”。

婚恋进入既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也要形成健康、成熟的婚恋观。有的人在乎眼缘,有的人关心条件,有的人渴望找个知冷暖、懂悲欢的“良人”……父母亲人习惯结果性评价,往往只在乎“有没有”;年轻人却在乎过程性评价,在意“好不好”。哪怕是剩男剩女,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婚恋进入上的尝试与努力;长辈们不仅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给年轻人更多成长空间和过渡地带。

与几年前相比,经历过催婚催恋和被“催”增加走亲访友压力的受访未婚青年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这说明父母亲人对“剩男剩女”持一种更加包容、开明的态度,他们渐渐明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婚恋进入并非易事;多些换位思考和体谅,不仅有助于缓解老人们的婚恋焦虑,也有助于减轻年轻人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

“每逢佳节被催婚”的背后,隐伏着两代人的交流困境。部分年轻人先入为主地断定 “说了也不懂”“说了也白说”,放弃将自己的生活境况、感情遭际跟父母做深入的交流。一些父母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理解体谅子女的生活现状。当双方都能够主动调试、积极沟通,“每逢佳节被催婚”才能够变成良性互动的契机。

文/杨朝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过节又被催婚了?你需要这份“聊天指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4
北青快评 | 网络“租人”服务仅靠规范还不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4
北青快评|“公交婚车”成为新选择带来多重启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4
北青快评 | “去赏花、去恋爱”,不妨成为各高校共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4
北青快评 | “返程行李有多重”不仅在于重量更在于情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28
新知|春节如何应对亲戚催婚、生娃、问工作?高情商必备!
科普中国 2023-01-24
北青快评|将婚恋课程纳入教育体系,需要科学谋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8
催婚是爱,切莫伤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