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冉宏林:登上春晚的国宝守护人
北京大学微信公号 2022-02-09 09:46

除夕夜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校友冉宏林作为国宝“守护人”向全国观众、向全世界展示了“一眼三千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北大主持或参与的15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一起走进这件青铜大面具的发掘故事,感受北大青年考古工作者质朴的热爱。

360截图20220209094517297.jpg

春晚结束后,冉宏林发布了一条朋友圈,他说:“三星堆的田野才是我向往的地方,继续努力!感谢党和国家,给了考古事业这般重视;感谢国家文物局等各级文博部门机构,给了三星堆工作这般支持;感谢三星堆,给了我这个农村娃这般自豪;感谢我们的团队,给了我这个小胖墩这般信任;感谢央视春晚团队,给了青铜大面具这般绚丽的舞台。”

三星堆遗沉睡着中华西南古蜀文明。2021年,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启动新一轮发掘,出土的500余件文物再度惊艳天下。

北大考古全程参与了此次对三星堆遗址的调查、勘探、发掘、研究与保护工作,多位北大考古人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6月23日,三星堆遗址出土一件大型青铜面具,它也正是登上春晚的那件。

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其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线条流畅、皆突出于面部,粗长眉作扬起状,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有方形穿孔,可能是用于固定用途。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1980级北大考古校友雷雨担任总领队主持全局,2006级北大考古人冉宏林作为执行领队负责现场协调指挥。面积最大的八号坑由北大考古队负责发掘;3-7号祭祀坑的现场负责人均有“新生代”的“90后”北大考古毕业生,共同探秘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

“出现青铜”

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醒惊天下”。但一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坑周边区域的整体情况并不清楚,关于一、二号坑的年代关系、是否为“祭祀坑”也始终争论不休。考古工作者们都期待可以在继续发掘的过程中获取关键信息,进一步解决争议。

到底还有没有新坑呢?“我坚信是有的。”担任三星堆考古执行领队的冉宏林说。

回填的1号坑

冉宏林的判断绝非凭空的猜测。自从来到三星堆工作,冉宏林将一、二号坑所有的出土器物反复“摊开”、比对,并进行了细致的排列组合分析。他发现,这两个坑出土的器物存在互补现象。而且在统计数据时,一、二号坑出土的很多铜器都存在着一种有规律的组合。如果将两个坑中同类器物的数量相加,则会发现都是3的倍数。但两个坑中也有一些“落单”的器物,始终找不到匹配的部分。于是冉宏林大胆推理,在一、二号坑之外,可能还存在着更多的“惊喜”等待被发现。基于这一假设,冉宏林反复思索:假如存在第三坑,它应该在什么位置?探沟该如何布置?为此,冉宏林画了详细的图纸,推演了5种可能性,在5个可能出现三号坑的位置上布设探沟。

2019年10月22日,勘探正式开始。

考古大棚示意图

喜讯很快传来。

2019年12月2日下午,冉宏林的手机震动了一下,“2020三星堆发掘”微信群弹出一条消息。一张竖拍的照片——土里出现了一点青。“出现青铜。坑内。”完成首次重大突破之后,从2020年3月开始,四到八号祭祀坑陆续被发现。

冉宏林在发掘现场

大面具出坑

2021年6月23日,三号祭祀坑,一件青铜面具正在被缓缓提取出来。清理过后,考古工作者发现它是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大型青铜面具。2022年,它与它的“守护人”冉宏林一起登上春晚舞台,让我们“一眼三千年”。

回想自己在三星堆遗址发掘过程中迸发出的“创新火花”,冉宏林认为这和自己在北大的学习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北大考古人踏实平和又兼容并包的学术心态,让我在坚持基本工作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

走上热爱考古之路

2006年,高中毕业的冉宏林成了家乡重庆云阳考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专业的第一人。

本科时期,冉宏林选了动物考古这门课,为了更好地消化知识,冉宏林甚至在每次吃完饭后都要扒拉着自己吃剩的动物骨头去辨认它的种属、部位和年龄。一起吃饭的同学还经常因为一块骨头争得不可开交,旁边就餐的同学看着他们,就好像看着一群“疯子”。

2013年,冉宏林硕士毕业,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并第一时间被分配到三星堆考古遗址工作站。

俯瞰三星堆

有一天,冉宏林在三星堆北部地区真武宫城墙内侧的灰坑里发现了几件看起来比较完整的陶器,经过小心谨慎的清理,他将其中一件有三个扁袋足、顶端还做成了鸟头形象的陶盉取了出来。

这是他亲手自己发掘出的第一件三星堆文物。由于之前从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器物,冉宏林激动得跳了起来。

三个扁袋足、顶端还做成了鸟头形象的陶盉

很多人都会羡慕考古人每天都可以看到那么多精美绝伦的文物,但事实上,“重量级”文物极为罕见,破碎的陶片才是常客。

“我是属于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既然选择了考古,那就要一条道走到黑,而且要走得精彩纷呈。”

冉宏林在现场

2017年,冉宏林回到北京大学在职读博,平时的他依旧工作在三星堆遗址的第一线。2021年,冉宏林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冉宏林在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在北大近11年的学习和田野实习经历里,我遇到的每一位指导老师都会和我们在工地上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学,于润物细无声中提升了我们的学术素养乃至人生的价值标准。”

写在大地上的北大青春

数年前,初来乍到的冉宏林在三星堆遗址仰望着前辈们默默耕耘的身影。在日复一日的考古发掘工作的锻炼之下,他慢慢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成长为可以带领新生代挑大梁的中坚力量。作为发掘现场的总指挥,一如当年的前辈一样,注视着新一代北大考古人的成长。

“我之前担心他们对精细化发掘的作业方式有想法,年轻同学可能都想赶紧亲手发掘出能进博物馆珍品区的‘大宝贝’。但是现在我发现这种担心多虑了,师弟师妹们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常常对发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和钻研,这与我在北大参加考古实习时经历的场景是一样的,‘90后’的他们传承了北大田野考古一贯的优良传统。”

冉宏林对自己师弟师妹们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的初心就是用考古来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瑰宝。”

冉宏林认为,考古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对仍在燕园的师弟师妹们,冉宏林希望大家可以珍惜在北大的日子,勿使青春有悔,务使人生有成。

文/吕思婷

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号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实景VR体验项目在三星堆博物馆上线
成都商报 2024-09-27
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新华社 2024-07-25
三星堆考古新成果:古城城市规划清晰 首次发现手工业作坊
中国新闻网 2024-07-23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玉石器“生产车间”找到了!
新华社 2024-07-23
三星堆古城如何传承宝墩文化?
华西都市报 2024-04-17
三星堆迄今发现最“老”的房子在哪里?
华西都市报 2024-01-31
对上眼了!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新华社 2023-01-03
期待!三星堆祭祀区有望年底对外开放
红星新闻 2022-07-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