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惊险的一跃”:从北平到北京的传奇
中华读书报 2022-02-09 07:48

我手头拿到了刚刚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厚厚两大本,上下两册共932页、80多万字。我将上册翻开来,一口气读了下去。

惊喜地发现,本书采用了章回结构,一共36回。第一回的回目是《天安门金笔被窃 北平市特务现形》:“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最大差别全在于它们的目光。食草动物的目光柔软,温和,胆怯,躲闪。食肉动物的则刚硬,凶猛,贪婪,直视。如果我们把食草动物的目光叫水,那么食肉动物的就是冰;如果我们把食草动物的目光叫目光,那么食肉动物的就是锥尖,穿透目标,直击灵魂。”

何谓食肉? 何谓食草? 这与我们想要看到的惊心动魄的反特斗争与智勇英雄有何相关? 恰恰作者要用这段吸引人的比兴手法,来确立叙述腔调和语言风格。跟着这样的远镜头,我们的目光才被拉回到那个国民党特务的出场时刻。

1949年,北平市发生了一系列大案要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1月,北平迎来了和平解放。到了6月,对共和国政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各界精英代表齐聚北平,共议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这是为10月的人民共和国开国而准备的一次重大会议。

此时此际,北平城内却是暗流涌动,败退的国民党集团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早在逃跑前已安排了特务潜伏在北平城内,又继续派来新的特务,打算展开所谓的“刺天”行动——这个行动,图谋刺杀中共高层领导。同时,美国中情局也在北平市内留下了策划炮轰天安门的特工小组。共产党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斗争经验丰富,对北平城内的暗流也早有察觉,专门成立了政治保卫机构,还有便衣队、纠察队和警卫组织,联动出击,研判蛛丝马迹,对显性和隐形的事件线索逐一排查,顺藤摸瓜,斗智斗勇,不惧风雨,不怕牺牲,在第一个十月即将来临前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到来之际,把图谋炮轰天安门的潜藏特务一网打尽。天安门上的庄严宣告响彻云霄,暗藏特务及其阴险图谋烟消云散,一批中华儿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顺利诞生,献出了智慧、热血和青春。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第一个十月》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人物塑造上性格鲜明,特征突出,具备推动作品内容不断延展的功能。孟宪明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首先塑造了吴邑、罗山、梅东岭、于兵、鲁战凯和孙觅这样一组可歌可泣的保卫干部群像。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保驾护航,挥洒了青春和热血。在新中国宣告成立的那个夜晚,伴着礼花在天空的开放、歌声在城市的飞扬,操劳过度的保卫处长、老革命吴邑同志却“永远地睡着了”。

小说有意识地在正反人物对比中展示人物形象。比如小说中的罗山与“云中飞”,一个是江洋大盗“麻三绝”弟子,一个是绝世神偷“惊天飞燕”的门生,二人都身怀绝技,擅长飞檐走壁。后来罗山遇到了红军干部吴邑,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一个明察秋毫、身怀绝技的侦查保卫人员;而“云中飞”也遇到了“恩人”、国民党特务头目褚一魁,从一个小偷变成了野心勃勃的国民党少校刺客,妄图刺杀我党领袖。一个要为新中国的诞生保驾护航,一个要大肆破坏新时代新气象。两人斗智斗勇,在中南海、在北平的胡同和四合院,展开了一次次追逐与较量,经过殊死搏斗,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云中飞”就地伏法。

再比如孙觅与金小荷,一个20岁,一个19岁;两个人都清纯可爱,但一个成长在延安的红色小学,一个生长在特务之家。两个人都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一个爱上了侦查人员罗山,一个爱上了敌特试图拉拢腐蚀的我党保卫干部梅东岭。金小荷的爱情之梦注定是要破灭的,丧心病狂的特务头目并没有放弃对“自己人”的迫害,特务头目褚一魁不仅无耻霸占了金小荷,而且对金小荷的母亲、也是特务人员的金葵花下毒。而孙觅经过革命斗争的洗礼,不仅获得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孟宪明依然把爱情的氛围渲染得美好感人。

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改过自新的小偷“田快手”、快人快语却命运悲惨的紫姐、中情局外围特工军火商人马斯利、一句话带三个“球”的底层特务郭开开……

《第一个十月》按照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模式编写,共36回,回回相扣。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难点是情节剪裁得当。我曾在有关史料中,读过关于“炮轰天安门”案件的资料。孟宪明根据史料,进而铺展叙述,将最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引人入胜的斗争场面和阐释行动逻辑的叙述内容安置得非常合理。全书人物众多、叙事空间广阔,但内容设置却非常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故事高潮部分被压缩在短短几天内展开完成,需要按小时、按分钟理清线索,危机重重、扑朔迷离、又柳暗花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看得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

为什么一部当代小说,要采取这样的古典形式呢? 章回体是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般形态,章回小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话本亦称“平话”。这种叙述和评判历史的故事形态对于元明清以后的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乃至现代新文学后产生的长篇历史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拉远时间距离。现代小说总是深入意识之中,寻找无意识,因此章回体在现代小说中是没有“市场”的。这和我们现代人感受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变化有关系,柏格森的意识的绵延,心理时间的诞生使得现代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回回一章章,有楔子有扣子有倒叙,为了制造悬念,情节常在关键时刻刹住脚,起承转合,扣人心弦。我们只是在听评书的时候才想起章回体。对于我,那都是少年时代的广播记忆了。

但客观上,历史小说的人物形象、叙事铺陈和强烈的劝谕教意,本来就发轫于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讲史”,讲的方法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必然涉及讲的内容,即这一段历史的曲折原委要有一个明确的因果律,每一个参与了历史的人物,无论其面目是英雄抑或凡人,都有着清晰的运作方式,因此它的切入视角必然是全知全能的,而这份对我们所经历过的历史经验的信心和面对它的勇气,都已在短短的章回目录上有了体现。但这种高视角的形式本身并不影响反特小说中悬疑的魅力。因为章回体十分适合设置悬疑、营造气氛,成功地呈现“反特”行动本身的惊险、刺激、曲折,为胜利的大结局烘托出喜悦与振奋。

《第一个十月》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形式特点,作者在小说中埋藏了36个谜语。每一回,作者都借书中人物吴邑之手,编撰了一则谜语,这则谜语与侦查破案相关,有机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同时谜语又作为每一回的卷首语出现,让读者在猜谜的时候读书,在读书的时候猜谜,把读者“代入”到了图书描述的场景之中。书中也提到了一些让我们难忘的老谜语,比如:“上不在上,下不在下,天没它大,人有它大”“半拉小锅炒芝麻,炒了仨,蹦了俩”“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等等,让人回味。这不仅体现了孟宪明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的读者意识。正是这种读者意识,使得孟宪明的作品具有了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他的《花儿与歌声》《三十六声枪响》等作品就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也获得了很多奖项。

《第一个十月》是孟宪明集大成之作,整体的语言风格自如活泼,简明生动,雅俗共赏,传奇性、可读性、趣味性非常强,妙趣盎然。只有站在今天的时间中,回望历史的风云,我们才能看清楚“第一个十月”的来之不易,来时路的艰难险阻和血雨腥风不应被遗忘。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来铸就了今日之辉煌,又要如何面向明天的使命? 这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启发。

文/邱华栋

来源/中华读书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文学|后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写作——顾文艳小说集《一跃而下》新书分享会成功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32城巡演一票难求 民族舞剧《红楼梦》新说“红楼”又“爆”了
新华社 2024-08-14
南锣剧场穿越回1948年的北平 沉浸式话剧《北平1948》神秘打卡热血谍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30
历史|《昆阳关》:跌宕起伏且真实感鲜明的历史长篇佳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5
潘家园街道原创独幕话剧《北平的黎明》复排首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8
纪念|老舍:想北平
当代 2023-09-24
大模型的关键一跃:从“选择题”到“应用题”
证券时报 2023-09-04
文学|聚焦诗圣意欲超越有限肉身的惊人一跃 全方位复原杜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