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黔灵山猴群分流,为何遭遇“猴爸猴妈”反对?
澎湃新闻 2021-12-30 22:20

2020年编制的《贵阳市黔灵山公园半野生猕猴种群调查与分析报告》显示,该公园猕猴数量严重超过生态环境承载量,专家建议应实施科学分流。因此,贵州省贵阳市相关部门正式决定自2021年12月1日至2023年5月5日,对黔灵山景区的野生猴群进行分流。

但没想到,分流方案却遭到了部分定期投喂猴子的爱猴人士的反对,他们因曾经的“丢猴”事件与当地管理部门之间产生矛盾,对如何分流、分流到哪里等方案细节也表现出不信任。这些爱猴人士是一群被称为“猴爸猴妈”的老人,十几年来每天在景区定时投喂。

人类的投喂对野生猴群来说,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最初,他们对猴群的保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曾经得到过公园和林业部门的支持。

只是,时移世异,猴群在人工喂养之下,数量和行为都出现了较大变化,对生态环境、游客安全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他们还坚持投喂,并反对分流,导致和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逐渐累积。

人类对动物的喜爱,特别是投喂动物的行为,是深入人类骨髓的本能之一。人类有多喜欢动物呢?除了饲养宠物,曾有统计,游览动物园在许多国家都是最流行的休闲活动。1989年加拿大动物园的客流量是博物馆的两倍,图书馆的三倍;德国的博物馆、剧院和体育场的客流也不及动物园。

考古证据也显示,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饲喂动物。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可能在长期驯养驯化野生动物的过程中,自身也进化出了一种“喂食本能”。这种愉悦感和看着别人美滋滋地吃下自己做的饭菜的满足感,可能略有相似。

贵阳的这些“爱猴人士”大多为老年人,他们参与投喂,主要还是出于朴素的爱心。当然,有些老人年纪大了,因为各种原因不太理解控制猴群数量的科学依据,对此,我们应该在理解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劝导和说服,而不是一味批评。

由此我们也要看到这场争论的背后折射出的新问题。在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上,不只是处理人和自然的矛盾,也是处理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首先,是正视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老年群体有自发参与公共生活的需求,但是他们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可能在逐渐下降。所以,有效的沟通需要从关怀和引导出发,而不是嫌弃和排斥。正如参与讨论的中国灵长类专家组成员周江教授说的,“没有哪一方一定是错的”。

其次,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共生共存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不论是野猪可能退出“三有目录”,还是黔灵山猴群因被人过度呵护而需要分流,都是生态保护进入新阶段的表现。

事实上,整个2021年,从流浪猫的生态影响,到大象迁徙,再到野猪、貉和猕猴,我们正在不断探索和野生动物新的共存之道。野生动物保护从理论到实践都面临观念上的更新和调整,野保政策、动保理念也都在不断反省、总结和修正。

当一些物种已经实现了野生种群数量恢复的基本目标之后,就该向保证其种群有更好的生存质量,积极合理的利用生态资源的阶段迈进。

此次猴群分流,专家也表示很多细节仍需完善,如用麻醉的方式捕捉几百只猴子是否可行?依照年龄、性别、族群,又该将哪些猴子分流出去?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都对未来“进阶版”的野保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这场争论还涉及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群体在对待保护动物的问题上有不同态度,如何化解他们的严重撕裂和对立?比如城市中的宠物猫狗饲养问题,就引发了多次激烈的讨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沟通和决策机制,妥善处理好各方诉求,方能化解矛盾。

编辑/孙政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