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国际 | 每一个求助的孩子都值得被倾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30 11:00

◎杨萌

疫情冲击使德国部分家庭关系恶化、青少年学业荒废、网络成瘾

德国儿童求助热线116111是全世界较早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之一,目前欧洲共有28个国家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这条统一的求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2020年德国的儿童和成人免费求助热线分别接到了444028次儿童与青少年的来电,以及33380次的父母求助电话,困扰中的孩子们和父母都获得了专业的咨询和帮助

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在德国,大人们应对突如其来变化的同时,孩子们所受到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学校停课或转为网课,课外活动不时被叫停,朋友之间的正常社交受到限制,孩子们规律的生活完全被打乱,而大人的一部分焦虑和压力也无形中被转移到孩子身上。疫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导致很多孩子在虚拟世界中去寻找朋友、乐趣和安慰,有人玩网络游戏成瘾,荒废学业;有人身心受到伤害,精神抑郁;有人和父母关系恶化,甚至被家暴!德国青少年福利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身心健康受到威胁或伤害的德国儿童和青少年为60600人,比2019年增长了9%,达到了2012年推出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1年5月,德国最新修订过的《青少年保护法》生效,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在公共娱乐场所可以逗留的时间和条件,加强了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对用户资料的保护机制、电影游戏的年龄级别限制等等。修订后的法律旨在更好地保护儿童与青少年在公共场所与互联网上免受欺凌、性骚扰、仇恨言论等负面影响,并让整个社会重新审视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护。

对一个社会来说,在任何时候让感觉受到威胁或伤害的孩子都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寻求帮助,进而获得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德国拥有世界上较早的儿童求助热线,还有各种儿童援助机构,以及各地的青少年福利局为孩子们提供专业帮助,让他们在最大可能的保护下能够健康成长。

“对我们孩子的袭击”就在身边

2021年3月8日,德国著名的RTL电视台做了一期纪实节目,震惊了全德国!节目名字叫“对我们孩子的袭击”,主题是孩子的网络安全问题。为了调查孩子们在网络上可能遇到的风险,节目组专门搭建了一个模拟儿童卧室,三名长相很年轻的20岁的演员(两女一男)化妆打扮成12岁的孩子,在不同的聊天网站上注册登记。三天之内,这三个“孩子”受到了500多次网络骚扰,从视频邀请到心理上的操纵掌控,从性暗示到有目的的邀约见面。显而易见,很多骚扰者深谙此道——他们了解青春期孩子孤独、叛逆的心理,驾轻就熟地与孩子们聊天,让孩子们感到被理解、被关注,很容易便得到孩子的信任而达到自己的阴暗目的。

在指导“孩子们”聊天的过程中,电视台记者震惊地发现,其中有些骚扰者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多次得逞。节目录制期间,这些骚扰者给“孩子们”发出的聊天信息,以及视频超出了所有节目参与者的想象,挑战了社会底线。

该节目连续播出三天,第一天就获得了270多万的收视率。除了邀请教育工作者、网络安全监督者之外,节目组还安排了十几部实时热线,很多父母打电话来讲述自己孩子类似的遭遇。节目组第二天邀请了其中一位前一天打过电话的父亲,他讲述了自己十岁女儿的故事,也是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家庭的故事。在节目的准备和录制期间,节目组和科隆检察院联手调查,收集资料,最终对相关人员提出了起诉并追究法律责任。

孩子和父母都可以拨打热线电话寻求帮助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不仅在德国,全世界都需要面对孩子的网络安全问题。其实,最直接也最能够帮助孩子的是父母,但是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孩子却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在德国,孩子们可以寻求很多形式的帮助,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拨打儿童求助热线116111——这条热线专门帮助面对困扰而不知所措的孩子们。德国的儿童求助热线成立于1980年,是全世界较早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之一。孩子们无论有任何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在周一到周六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打通116111的免费电话寻求帮助。在76条电话线路后面,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的是2235名受过培训的志愿者。而在每个周六的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儿童求助热线的另一端是16岁到21岁的年轻志愿者——如果想得到同龄人的倾听和帮助,孩子们可以选择这个时段打电话。

另外,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欧洲越来越多得到重视,从2008年发展至今,欧洲共有28个国家的孩子都可以通过116111这条统一的求助热线倾诉烦恼、寻求咨询并获得专业帮助。除了打热线电话,孩子们还可以线上留言咨询或者发邮件求助。在这里,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他们的所有信息也都被保密。

很有意义的是,德国也有针对父母的热线电话08001110550——无论是对孩子心怀担忧,还是和孩子产生矛盾,父母们同样可以打热线求助。据统计,2020年德国的这两条“求助热线”分别接到了444028次儿童与青少年的来电,以及33380次的父母求助电话,困扰中的孩子们和父母都获得了专业的咨询和帮助。

热线志愿者张开耳朵、敞开心灵

为每一个求助的孩子打开新的世界

为了帮朋友求助,也是因为好奇,我拨打了德国的儿童求助热线,电话另一端是一位已经在这条热线义务工作了16年的女士。不同于一般德国习俗,这位女士接起电话,并没有报自己的姓名,因为这些志愿者的个人隐私也需要保护。

和这位女士的聊天非常有趣,她告诉我,经常会有好奇的孩子打来电话——他们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听说了这个热线,就想拨这个号码试试;也会有捣蛋的孩子好像玩“按了门铃就跑”的游戏一样打来电话,还有的甚至要点披萨。但是她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她说:“有的孩子虽然是闹着玩,但是我会告诉他我们是做什么的,如果想要聊天,他随时可以打来。那么当这个孩子真的有烦恼的时候,他就会想起来这个热线,我们就可能会帮助到他。”

当我问及志愿者是如何应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她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鼓励和赞赏孩子,肯定他们的勇气,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勇气打热线电话,告诉一个陌生人自己心里的烦恼。有些孩子缺少家庭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肯定和赞赏,来自电话另一端的鼓励和肯定会给他们足够的勇气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带来心灵的冲击。他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温暖的,而他也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堪。

其次,志愿者需要真诚平等地和孩子交流,通过引导孩子组织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了解孩子的情绪是不安难过、伤心失望,还是生气愤怒;通过聊天询问,了解孩子真正的问题所在,以及内心困扰的根源所在。

第三,志愿者不质疑孩子,不嘲笑孩子,不“教育”孩子,不责备孩子。他们倾听孩子的故事,肯定孩子的感觉,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改变。他们会告诉孩子,你的感觉是对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的错!无论是父母离异,还是爸爸失业,酗酒家暴,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说到这里,我立刻想到了朋友的孩子。设想一下,如果朋友的孩子告诉我,他整天只想玩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妈妈因此非常生气。我可能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能这样啊?”“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不完成作业呢?”“你这样子,妈妈该多伤心啊!” 这位志愿者听了我的话立刻笑了,她问我:“你觉得如果这样说,这天还聊得下去吗?”我承认,这天儿确实被我一句话聊死了!虽然这可能是大多数大人们的正常反应。

那么志愿者会怎么做呢?这位女士说,她会首先肯定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对手机的上瘾以及妈妈的难过,打电话来寻求帮助这件事本身就值得表扬。接下来她会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是因为学习太难,太无聊?是因为跟同学有矛盾,在学校没有朋友,所以想要在网上找朋友?网上有什么精彩的东西让他那么喜欢而不愿离开?通过这样的问答,就可以发现(也帮助孩子自己发现)到底是网上的什么东西在吸引他,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问题不愿意去面对?

接下来可以给孩子提出不同的建议去改变现状:比如记日记,记录自己每天上网的时间,以及上网做了什么。或者询问孩子以前有没有尝试过改变?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效果?如果孩子说,以前他去找朋友打球了,或者和爸爸在家玩游戏了,很开心,那么就可以建议孩子再用这些类似的方法去继续尝试。

如果情况真的很严重,可以告诉孩子,他需要去跟父母沟通,让父母帮助他寻求心理治疗。很有可能焦虑的父母早已想到过这个办法,只是孩子听不进去,而如果一个愿意倾听他的志愿者也提出这个建议,也许会更容易被接受。

在电话聊天中,这位女士对我强调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儿童求助热线”不是青少年福利局和警察局伸长的手臂,也无法替代这两个组织。打来电话求助的孩子们只希望自己不再烦恼,或者和父母的冲突不要再发生,而不是想离开爸爸妈妈,所以我们不想也不能毁掉孩子的家庭。根据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困扰孩子的问题,志愿者也会建议孩子咨询当地青少年服务机构、儿童保护协会或者社会服务机构,以寻求帮助;并给孩子出主意,可以说是为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寻求帮助,这样孩子们就会更有勇气走出这一步。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打电话来说他在商店里偷了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办。志愿者先肯定孩子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然后鼓励孩子去告诉父母,因为如果直接去店里自首,店员一般会直接报案,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后果太严重。如果父母带孩子去店里解释并承认错误,孩子更容易被原谅,让这件事情成为他未来的警醒。

这位女士还告诉我一个有趣的事情,一个孩子打电话来说他想做海盗,但是没有人支持他。她便问孩子:

- 你知道做海盗是要拦截商船、杀人放火、抢夺财物吗?你愿意吗?

- 不知道,不愿意。

- 那么你到底是想要做什么呢?

- 想要寻找宝藏!

- 啊,寻找宝藏,那你可以做水下考古学家啊!

最终,孩子发现他其实需要去学游泳!

在结束谈话时,我问了这位女士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有新的志愿者加入,您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她沉思了一下,说:张开耳朵,敞开心灵!孩子的每一个求助电话都会为他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要严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和他们想说的话!

其实,这样的儿童求助热线不是心理咨询,不是青少年教育,也不是调解家庭矛盾的社会服务,它只是孩子们面对困扰不知所措、伤心失望时,不能够或者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时的一个倾听渠道和聊天的朋友。但是这样的一个电话可能会挽救生命,甚至改变一生。

青少年福利局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正规军”

在德国,每个城市都有正规的帮助青少年和家庭的政府机构——青少年福利局。青少年福利局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如果一个家庭中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受到威胁,青少年福利局会进行干预,轻则调查调解,重则强制孩子离开问题父母,去别处生活。

青少年福利局有权利有义务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采取保护孩子的措施——如果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家庭中受到威胁,那么无论是孩子的求救,邻居提供的线索,还是父母的求助,青少年福利局的工作人员都必须介入,并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改善现状,比如上门了解情况,对孩子和父母提供咨询调解。紧急情况下,如果孩子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青少年福利局会将孩子暂时保护起来,安置在集体宿舍或者寄宿家庭,直到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为止。

德国青少年福利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身心健康受到威胁或伤害的德国儿童和青少年为60600人,比2019年增长了9%,达到了2012年推出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在这些孩子中,每两个就有一个小于8岁,每三个就有一个甚至小于5 岁。在这60600个身心受到威胁伤害的孩子当中,58%是因为被父母忽视,34%的案例有心理虐待的迹象——例如以羞辱、恐吓、孤立和冷暴力的形式,比2019年增加了17%;26%的案例有身体虐待的证据,5%有性暴力的证据,以上原因常常也会叠加出现。

疫情下的2020年,德国青少年福利局在全国范围内共评估了194500件儿童疑似被虐待案例,其中27%由当事家庭的亲戚、邻居、熟人提供线索,27%来自警察及法律机关提供的信息,大约十分之一的案例则是身心受到威胁伤害的未成年人或其父母自主发出求助。青少年福利局最后一共对45400个身心健康遭受威胁的孩子提供了暂时性保护:一般来说,大约超过一半的孩子在两个星期之后会回到父母身边,但也有很多孩子会短期离开父母,甚至不再回到父母身边——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会被送去寄养家庭获得照顾。

因儿童保护机构经费不够、人手不足 求助之声常被忽视

孩子被送去寄养家庭的原因很多,比如单亲妈妈生病住院,无力照顾孩子,孩子就需要去寄养家庭暂住;或者父母本身有问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或者原生家庭矛盾尖锐,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得到保障。根据实际情况,孩子可能短期或长期生活在寄养家庭中。而寄养父母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必须要事先申请资格,并通过青少年福利局的审查。除了身体健康以外,寄养父母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和时间来养育孩子,而且愿意为了孩子和青少年福利局合作。青少年福利局也会定期上门调查谈话,对寄养父母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教育能力等做一系列评估,因为被寄养的孩子一般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寄养父母更多的耐心和爱护。

做寄养父母虽然在经济上可以得到一些补偿,但是不同于领养。寄养父母没有孩子的抚养权,所以很多事情必须要征得孩子亲生父母的同意。为了不切断孩子和亲生父母的联系,根据情况,父母可以和青少年福利局,以及寄养父母商议探望孩子的时间,这样在允许的情况下,孩子就可以定期和父母见面,甚至在父母身边过夜或者过周末。

除了寄养家庭,青少年福利局还会安排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去儿童福利院或者青少年集体宿舍。在这些地方,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一方面有人照顾,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学习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和他人相处的能力。据统计,目前在德国大约有8万名孩子生活在寄养家庭里。

但是,即使有这些帮助孩子的社会机构存在,因为经费不够,人手不足,求助之声仍常常被忽视。这也是笔者的亲身体会。我曾经有一个朋友是独自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她的孩子五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因为有天赋,被她严格要求,每天必须至少练六个小时琴。但是因为妈妈方法恶劣,甚至动手打孩子,常常把孩子关在黑暗的小屋里。随着女儿慢慢长大,开始反抗,母女关系迅速恶化,这个妈妈甚至要放弃抚养权,把孩子送去孤儿院或者寄养家庭。在孩子10岁到12岁的两年间,青春期开始,母女矛盾激化,三天两头的冷暴力让孩子已经到了抑郁的边缘。我尝试过多次的调解,但是因为这个妈妈的固执偏激,没有任何起色。为了救孩子,我帮她们约家庭咨询中心、约青少年福利局,希望他们的工作人员可以帮助这对母女,但是几次约谈之后却不了了之。而在此之前,她们的邻居也因为某些事情给青少年福利局打电话表示对这个女孩子的担心,青少年福利局的工作人员为此家访过一次。后来,这对母女甚至因为动手而报过警,但是仍然没有青少年福利局更多的介入。当我打电话过去询问时,他们的理由是,问题更严重的家庭还在排队,而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理由面前我着急生气却无话可说。幸运的是,女孩子一直不愿意负责任的父亲最后终于同意女儿跟着他生活,这个妈妈实现了心愿,放弃了女儿的抚养权,从此和女儿恩断义绝,我也和她断绝了往来。

由此可见,即使拥有众多儿童救助机构,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遗漏,不是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未成年人是世界上最柔弱、最无助的一个群体,从出生到成年,在不同的年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爱、理解与陪伴。只有得到了爱和陪伴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以后,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在他们也为人父母以后,才知道如何去爱和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善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并与他们平等沟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教会他们爱的能力,这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3600秒,拉住“情绪漩涡”里的青少年
中国青年报 2024-07-24
青少年抑郁调研报告:四成家长在孩子求助3次以上才带其就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31
品读|每一个自信的孩子背后,都有无条件相信他的父母
半月谈 2023-12-29
“我和父母仿佛是陌生人”,留守儿童心理困境何解?
中国青年报 2023-12-12
考前焦虑何解 青少年需要身心双重关注
中国青年报 2023-10-11
高考放榜:每一个为梦想拼过的人都值得祝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6-26
一年接诊4例服药轻生这个年龄的孩子更要注重沟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8
为什么很多父母不会倾听
中国青年报 2022-11-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