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正增长/“双碳”/自动驾驶”……这几件大事 勾勒出2021汽车行业全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29 07:00 阅读量:42046

2021年的汽车市场,比前一年的波澜更壮阔。

在渐露暖意的新车销量上,人们看到了市场复苏的希望,但也不得不为“高开低走”背后的不确定性因素陷入沉思;造车新势力纵然好戏频出,却在小米华为这样的ICT巨头入局造车之后,大有成为“前浪”之势;而随着一波一波的浪潮过去,人们更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未来人与汽车将如何相处,人、汽车与环境又将如何共存。

又到辞旧迎新时。北青汽车回顾了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重大事件,并试图通过对这几件精心遴选的事件,勾勒出2021汽车行业的大致样貌。

三年了,汽车市场终于要“回正”了

乘联会日前发布了12月汽车销量预测数据,据悉,12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为205.0万辆,同比下降10.4%。但2021全年零售预计2009.0万辆,同比增长4.1%。不出意外的话,中国汽车市场将重回2000万辆以上关口,并迎来自2018年以来的首个正增长。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的正增长主要得益于上半年的良好表现以及疫情减缓下的市场反弹。今年上半年,狭义乘用车(轿车、SUV及MPV)累计零售销量994.2万辆,与受疫情影响的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8.9%。

不过,乘联会表示,今年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实际上,从今年6月开始,月度销量便一直出现负增长,并且预计到12月仍难有改观。乘联会分析称,年底供应端持续改善,经销商端也积极备库,应对即将到来的年前销售旺季。但是,12月初新一轮本土疫情显现,多地发布通知倡导就地过年,人口流动受阻将可能进一步影响春节旺季销售。12月市场预计不会出现明显的翘尾效应。

但无论如何,告别负增长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汽车行业在疫情与缺芯双重冲击下顽强挺立的见证。“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快要过去了。

“自动驾驶”到底要不要改名?

今年8月,一辆蔚来ES8的车祸将“自动驾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当事方称车祸发生时车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舆论的关注点迅速集中在了部分车企对“自动驾驶”的过度包装上。业内也很快开始反思,将现阶段只具备辅助驾驶功能的系统宣传为“自动驾驶”的做法,是否存在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实际上,在车祸发生后,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时就曾发现,部分销售人员在推销车辆时的确存在误导性,将辅助驾驶默认成自动驾驶进行推销。

蔚来再次明确提出“自动驾驶”

事件发生后不久,理想汽车的官网就将“AD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都描述调整为“AD辅助驾驶系统”。几乎同时,小鹏官网也将自家驾驶辅助系统的命名改为“X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删除了命名中的“自动”二字。

前车之鉴其实早就有。作为第一家使用“自动驾驶”一词进行宣传的车企,特斯拉早在五年前就在一场事故之后,将“Autopilot”的中文翻译从“自动驾驶”改为了“自动辅助驾驶”。只是,直到五年后又一起事故发生,一些车企才想起来“改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车祸发生后不到半年,蔚来就发布了新车ET5,并宣布其搭载的是最新的“蔚来自动驾驶”NAD技术(NIO Autonomous Driving)。

希望这次是真的。

互联网企业造车 把新势力拍在沙滩上

在12月23日的华为冬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发布了最新的汽车产品问界M5。这款由华为设计,并由华为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新车,被认为是华为“无限接近”造车的标志。

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余承东发布了问界M5

而早在今年3月,小米集团也正式宣布:要造车了。继阿里巴巴、滴滴与百度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宣布造车计划之后,集软件与硬件产品于一身的小米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造车野心。在小米集团发布的公告中,小米计划初期投资100亿元,十年内投资100亿美元用于造车项目。

随着华为、小米等一众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进场,以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大有成“前浪”之势。小米、百度等以投资者身份潜伏的企业直接入局造车,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商业模式;华为则以品牌背书,以技术解决方案作为敲门砖,进而开始主导产品的规划和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流”打法。

新能源汽车已经由“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升级为“碳达峰”这盘大棋中的一枚棋子,在这样的重大政策背景变革中,造车新势力也即将进入2.0时代。

“双碳”与可持续发展 不是电动车的专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纳入了“双碳”议题,不少车企也以各种形式探索助力“双碳”的方式。新能源汽车以低排放低污染自然成为“双碳”与可持续发展的首选途径。但鉴于目前燃油车仍是国内汽车消费的绝对主力,如何在燃油车身上实现更绿色、更环保、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也是汽车行业今年都在考虑的议题。

在这方面,跨国车企再次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提出了“家在中国”的宝马集团以华晨宝马为核心,正在努力推进全产业链的碳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华晨宝马的工厂已经实现了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甚至在出厂物流环节也有专门的“减碳”方案;大众中国在加速推进电动出行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绿色生产、构建可持续供应体系。在自身采用可再生电力的同时,今年大众中国还与超过200家供应商签约,承诺逐步转向可再生电力。

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实现了电力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自主车企也在跟进。一汽集团已经成立了“双碳管理委员会”,密切关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动态,力图在低碳技术、设计造型、生产过程的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上,全方位落实“碳中和”、“碳达峰”的要求。而在此之前,比亚迪在今年2月宣布,将正式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助力零碳目标。

到今年年底,又将有2000万辆新车“上路”。其中1700万辆为燃油车。这才是助力“双碳”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

蔚来的“10万+” 与理小蔚的“三国杀”

今年4月,蔚来庆祝了第10万辆新车下线。对传统车企来说,10万辆可能还不够填补一款热销车型的市场需求,但对蔚来这样的“新势力”而言,这意味着初步在市场站稳脚跟,并拥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截至今年上半年,蔚来累计销量为41956辆,领先于小鹏的30738辆和理想的30154辆。

不过,蔚来的庆祝很难持续很久。因为随着理想、小鹏等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力,长期作为新势力“一哥”的蔚来,在7月的成绩单上只能眼睁睁看着“蔚小理”变成“理小蔚”。以截至今年11月的累计销量计算,新势力三强的最新座次是:小鹏的82155辆、蔚来的80940辆和理想的76404辆。

其实无论蔚来的“10万+”还是新势力如火如荼的“三国杀”,今年新势力品牌的良好表现,都离不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向好。如果说乘用车市场的整体表现相当于大病之后的恢复期,那么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可谓生机勃勃。

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累计生产超过300万辆,销量299万辆,年内将实现产销双破300万辆。业内专家指出,“突破300万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显示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过去以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

新能源汽车消费真正的市场化,是比“10万+”更有意义的事。

文/杨铮

编辑/陈正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