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女心理师》为定位费尽周折,视觉效果完全不同于《扪心问诊》
北京日报 2021-12-17 15:54

《女心理师》的“新意”与“难度”

电视剧《女心理师》引发的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源自剧集围绕“新意”与“难度”所做的种种尝试。

“新意”与题材有关。心理题材一向是国产影视剧中的稀缺品,相较于犯罪、悬疑、惊悚类作品时有涉及的犯罪心理、变态心理等,展现普通人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影视作品更是少之又少。长期以来,心理学总以披着一层朦胧面纱的形象示人,一方面复杂神秘,另一方面又面临诸多偏见和误解,与之相关连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咨询等则更是如此。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小说的《女心理师》于此处破题,无论是试水新题材带来的猎奇性,还是其勾连现实议题形成的亲近感,剧集的吸引力不言自明。

“难度”也与题材有关。如编剧朱历所说,打开心理学的大门,会发现自己要面对一片汪洋大海。好比乘一叶小舟横渡大洋,既要避免风高浪急把船拍翻,又要竭尽所能一探蔚蓝奥秘。对剧集而言,如何真实专业地表现心理咨询行业,并恰到好处地平衡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间的关系,是首先面临的难题。

除此之外,将出版于14年前的小说搬上荧屏,在忠于原著的同时如何贴合当下,也颇费思量。原著以心理咨询师贺顿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为线索,由不同的“来访者”串联起故事,形成一幅现代人心理困境的众生相。影视化改编必然要处理小说中“非常狠”和“灰色地带”的内容。同时,影视剧想要获得观众认可,就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观照时代心理、反映时代问题,因此原著中的案例也需要做出更具普适性、当下性的调整。

另外,心理咨询以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固定环境中对话为主要方式,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师不能在工作环境以外主动接触来访者,这对影视化改编也是不小的考验。

已有一些影视作品尝试采用一般来讲更倾向、适合舞台化呈现的固定场景,通过对白推动剧情发展。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四国共同制作的《审讯室》,即将场景限定在警察审讯室,聚焦警察和嫌疑犯之间激烈的内心攻防。翻拍自以色列剧集《就诊》的美剧《扪心问诊》更近似心理咨询现场实录,幽暗安静的房间里,心理医生与几位固定的来访者和自己的督导师交谈,揭开内心,梳理生活。

心理学成了衬托男女主的“背景板”

与之对照,将自身定位为都市暖心疗愈剧的《女心理师》走的显然不是同一条道路。

除了心理咨询本身,它需要足够“都市”。剧集开篇,配合着一组有关自杀数据的画外音,一段三分钟的长镜头对准川流不息的闹市。形形色色的人物从镜头前走过,面对各自一地鸡毛的生活,身后是一团团象征不良情绪的彩色雾气。涉及惊恐障碍、讨好型人格、暴食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案例,也着重关注亲子关系、代际矛盾、原生家庭、女性职场困境等都市热点话题。从场景到故事,都极力寻求与目标受众靠得更近。

还需要足够“暖心疗愈”。视觉效果上,完全不同于《扪心问诊》中昏暗的房间、阴雨连绵的天气,剧集随处可见的是海南满目绿色、温暖明媚的景色和极简设计的房间、开阔明亮的落地窗。贺顿的“救火队”一次次成功“灭火”,剧中所有的“苦”都能变成“甜”。配合暖心基调,贺顿也必不可少地拥有阳光开朗的男友钱开逸、人美心善的闺蜜汤莉莉,在解决来访者问题的过程中,她不断疗愈她人,也必将治愈自己。从环境到情绪,都极力让观众感到温暖舒适。

但如此设定也带来相应问题。在有限的体量和种种限制中,想要做到“几手都要抓”,往往很难“几手都硬”,最后不免沦为“眉毛胡子一把抓”。紧抓热点话题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抓住观众稀缺的注意力,但大量铺陈的案例和大幅压缩的心理咨询时间,让许多问题也只能停留于点到即止。武能飞车救人、文能谱曲播音的钱开逸,充满谜团的叶家辉,原生家庭存在问题的汤莉莉,他们各自的故事均有展开空间,再加上来访者的明线与贺顿自身问题的暗线,线索纷繁零碎,内容过于饱和。尽管主创表示贺顿和钱开逸的情感线只占全剧的三成,但浪漫化的情节和拍摄手法仍充满偶像剧质感。叙事上,可视化悬疑风格和“异空间美学”的实际观感与设想存在差距,有一定的割裂感。

更重要的是,剧集对故事核心的侧重有所失衡。挑战心理学这一“难啃”领域,无疑希望通过艺术化、娱乐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心理学“祛魅”,引导观众正确认识心理学,能够在有需要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人生难免有缺口,但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疗愈,就宛如在人生缺口处照进一束光。”将男主职业设定为电台主播,并与女主一同开办心灵谈话类节目,广播成为输出主题的最直接方式,无疑是扣题“温暖治愈”的最明显体现。

剧集还有将人物塑造成所谓“大女主”“大男主”的苗头。毕淑敏曾说,自己的小说希望塑造一个特别努力、特别好强、特别热爱学习、不断成长的女性心理师形象,而剧中的贺顿却从一开始就像是“女强人”套子里的人。展现专业性依靠走路带风、眼神坚决、语气生硬,还拥有顺风耳、记忆力绝佳等“超能力”,仿佛无所不能。钱开逸则不仅对贺顿一见钟情,鞍前马后,还文武双全,颜值不凡。科普心理学知识、抚慰人心与疗愈反倒成了衬托男女主的背景板,剧中鲜见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的心理博弈,变成了一出《贺顿传》。

触及普通人的生活褶皱,才能“可信”

现实主义需要的不是纪实性的真实,而是感知上的可信。当观众感觉“可信”,作品才能产生从移情到认同的转变,让作品传递的观念有可能内化为观众的自我意识。而达成“可信”的充分必要条件并非主角所向披靡、故事噱头十足、叙事汹涌满溢,更要紧的是真正触及普通人的生活褶皱,与现实的残酷和温柔同频共振,同时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悠长的余韵。

目前看来,《女心理师》在专业性上基本过关,如第一集中对自杀的危机干预就被不少从业者认可,对于心理咨询室布置等细节也细致考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心理学知识的作用。可以说,不做职业剧而做情感剧的《女心理师》,提供了一种开拓心理学题材影视剧的探索。贺顿和来访者们的故事还在行进,期待后续剧集能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如创作者所希望的那样,让更多光芒照射进来,照见人性的丰富斑斓。

原标题:热风冷眼 先让可信落地,才能温暖治愈

来源/曹雪盟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