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女心理师》遭遇“两集弃”,心理题材剧炫技不如写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2-08 09:48

杨紫、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师》播出之后口碑两极分化,引发争议。国产剧中,心理题材非常罕见,对于很少接触心理知识的普通观众来说,《女心理师》中的很多案例让人深有感触,看过之后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启发,但作品的表现手法又削弱了剧情的现实感,让人生出“花俏炫酷的包装不如写实表达”的遗憾。

《女心理师》在播出之后便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该剧改编自作家毕淑敏的小说,毕淑敏本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对该领域有专业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向外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转变成向内探寻自我获得自洽,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年轻人越来越关注的时代问题。

很少有国产剧能像《女心理师》这样深度披露一个行业的大量秘辛。比如在该剧开篇,女主角贺顿通过建议信任关系、稳定对方情绪、建立共情、评估危险程度以及给出建议的步骤,成功干预了女生尤娜的自杀行为,这一系列的步骤,基本符合心理咨询师干预自杀的基本流程操作;当贺顿向尤娜的父母解释心理问题的时候,使用火柴来代表不同的个体,从而将存在的问题外化并且更容易让当事人认同与接受;而当贺顿成立心理咨询室挑选家具时,剧情安排主人公专业解读——选什么样的沙发、做什么位置与咨询者畅谈等,能够体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准。心理学是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科学,《女心理师》从具体案例出发,去探寻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剧中很多专业桥段都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尽管剧情抓住了原生家庭和社会压力引发的种种心理问题,切中了社会脉搏,但《女心理师》播出后并没有收获一致好评,部分观众在网上甚至给出了超低分,其中的原因来自于该剧的剧情设置与表现手法略显“业余”。剧情前两集,就上演了男主角通过人工呼吸抢救女主角的剧情,剧中一幕幕“意外”都是一般青春题材中的常规套路,目的是让人物在剧集开篇就能迅速产生关系或者升级人物关系,这些俗套剧情让这部心理剧的开篇看上去不那么专业,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这又是一部披着职业剧外衣的青春偶像剧。

可能出于首部心理题材剧的不自信,《女心理师》找来了擅长悬疑题材的导演柯汶利,给作品穿上了花哨的外衣,除了借助了青春剧类型,一些案例还要包装成具有悬疑色彩的探案故事,甚至在一些画面中表现出部分“阴间”气息。

为了凸显主人公心理师的作用,贺顿一出场就强行立“专业人设”展开自杀干预,挑战了很多人对心理师的认知,称得上是整部作品最大的败笔,再加上一些“炫酷”的特效手法,“男主会飞、女主有天赋异禀的‘顺风耳’”,这些削弱作品真实感的人物设计最后都沦为槽点。

剧中还有一个展现导演功力的长镜头,勾勒出存在心理隐忧的人物群像,费力不小,却没能引发观众普遍共鸣。可以理解主创试图通过调动各种手段,把缺乏戏剧感的心理咨询故事表达得丰富一些,但结果适得其反,心理师成了神探,心理剧成了探案剧,作品因为失焦而显得悬浮,导致大量网友追剧“两集弃”,《女心理师》的差评皆集中于此,而挺过故事开篇的观众大都给出了不低的评价,这就是《女心理师》口碑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女心理师》的题材选择和播出都可谓正当其时。心理学作为一个并不主流的学科,在这两年因为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女心理师》中很多案例都有现实依据,可以引导观众审视性格中的缺陷或者内心深处存在的问题,看过之后相当多网友都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并展开自我反思。从这个角度看,《女心理师》打开了心理治愈这个长期被忽视的剧集题材,无论口碑高低,作品播出掀起的热度已经意味着成功,它让人看到了当代人渴望读懂人心、了解自我、获得疗愈的巨大需求。

心理剧也许会成为剧集市场的新赛道,它主打温暖治愈,题材属性既敏感又细腻,从表现手法上来说,真情实感的表达要优于影像叙事上的炫技和人物塑造上的强行起范儿。对于《女心理师》来说,如果不把心理师拍得那么神,不把心理博弈过程拍得那么迅捷高能,而是用更写实的态度、更平实的表达踏踏实实讲故事,可能会触动观众更多的共鸣。

如果说《女心理师》是一部心理题材入门级作品,那么希望它能在剧集市场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原标题:《女心理师》遭遇“两集弃”,心理题材剧炫技不如写实

文/邱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