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2月6日电 随着履约截止日期临近而全国碳市场交易趋于活跃,暂未纳入的行业减碳路径再受关注。作为“隐藏”的碳排放“大户”,建筑行业的“减碳”该如何推进,减碳的难点在哪里?日前续翼建筑科技创始人沈奕竹等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排放占比较高,尽管节能建筑、可替代建材等减碳举措已在建筑行业开展,但建筑行业的“减碳”还需形成合力。
建筑碳排放占比有多高?
今年7月份全国市场正式开市,首批纳入了2000余家电力企业。尽管包括钢铁、建筑、化工等行业还未有时间表,但主要行业的“减碳”之路早已“在路上”。“尤其是建筑行业,按照权威机构的统计,2019年全球建筑行业的排放占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28%,如果加上建筑工业部分的排放,这一比例将上升到38%。”沈奕竹表示,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提供的数据则显示,2018年国内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
所谓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专家看来,实际上包含运行期间的碳排放和隐含的碳排放,其中隐含的排放包括材料和家具等的运输、安装、施工等领域排放。“一大难点是即使屋顶覆盖太阳能板,建筑建造也必须用到混凝土和钢材,这两大行业的排放量都较大,对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影响巨大。”建筑设计师刘润表示,一些前沿的建筑设计逐渐尝试使用低碳甚至负碳的材料,但一定时期内无法成为主流。
“建筑行业的减碳难还在于排放仍未达到峰值。”对此,沈奕竹也表示,不少权威机构的测算都显示,虽然建筑业一直努力进行减碳,但每年的碳排放量仍在刷新记录,一些机构预计国内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可能要到2030年甚至更晚才能达峰,为此不少机构甚至预计建筑行业可能成为最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排碳行业。
建筑业减碳需形成合力
尽管减排艰难,但行业一直在努力。除了此前零星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楼宇试点,近期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密集出台推动清洁生产、公共机构碳达峰等多项政策,包括上海等多地也出台了包括绿色建筑、绿色装配等意见,鼓励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排放建筑试点示范。
在专家看来,减少运行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是建筑业脱碳的必要步骤,但对于不同时期的建筑以及各环节的排放,还需形成合力。“比如现有建筑,由于已经使用了材料,隐含的碳排放可能就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建筑的拥有者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运行达到净零排放。”刘润认为。
而对于新建筑则必须同时考虑两种类型甚至拆除等阶段的碳排放量。“在材料选择上就必须考虑更多低碳可靠的建筑材料。”刘润认为,现有的建筑材料种类众多,涉及超过2000种产品,其中很多材料都需经过煅烧、熔融等程序加工,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自身的排放污染物也不少。
比如必备的材料水泥行业,实际上与钢铁等多个行业类似,国内的水泥生产技术基本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现有节能及替代原料技术减碳的空间已有限。“行业期待颠覆性出现。”对此,杭州一家水泥行业机构负责人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水泥实现碳中和还需更多工具的支持。
“在现有建材减碳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建筑师必须积极使用新型材料。”在刘润看来,低碳材料甚至负碳材料的成本不低,且缺少大规模应用案例,但随着碳价的提升,以及减少对传统材料的使用,也能倒逼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最大限度减少排放,共同实现碳中和。
电气化、数字化成建筑减碳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建筑的运营阶段排放量占比不高,但减少运营阶段的排放,已成为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一步。有机构的统计显示,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建材生产和施工阶段的排放基本已进入平台期,而在运行阶段,尽管增速放缓,但排放仍呈上升趋势。
“在各地推广绿色低碳建筑的政策激励下,建筑的低碳运营已经是业主、商、运营方共同考虑的命题,但传统的低碳建筑运营仅仅从单体建筑自身节能和能源替代的角度出发。”续翼建筑科技此前发布的建筑碳中和报告认为,建筑碳中和的实现必须从更大的尺度即园区或城市的尺度来看待。
专家认为,在路径上,加大电气化将是大幅降低建筑运营直接碳排放的关键。“具体而言,通过安装太阳能或风能发电装置,或从电网采购绿色能源,都能够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此外,用电力供暖取代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供暖系统也能有效提高能效。”一家研究机构的报告认为。
而数字化则是基础,在专家看来,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分散性和间歇性,包括微电网、储能系统、电网调度等都会更依赖数字技术,另一方面具备互联互通功能的安全电力系统有助于运维团队快速应对任何危机,智能化的管理也能根据楼宇的情况自行加热、制冷或通风,节约能源。
“数字化也是推动建筑真正减排的基础。”对此,沈奕竹认为,减少碳排放的核心是减排数据的可溯源性和公平公正,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的完善,建筑数字化将成为建筑“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动力。(记者 陈云富)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