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张家界原生态音乐走进北京 家门口听原汁原味的“非遗”音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11 10:58

除了聚焦古典音乐,北京国际音乐节还将原汁原味的“非遗”音乐带到了大众身边。

10月10日傍晚,在颐堤港购物中心冬季花园上演了一场特别的演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尚生武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吸引了人们驻足聆听,演员们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载歌载舞,呈现出了张家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这就是由北京国际音乐节策划的“非乐时光,遗韵国潮——湖南省张家界市原生态音乐展演”。

本次音乐展演将超过两千年历史、表现劳动场景的“桑植民歌”,富于土家族特色、喜庆热闹的“打溜子”,被认定为中国首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歌曲的《幺姑嫁》,还有唱腔自成体系、剧情引人入胜的“张家界阳戏”片段带到了城市中间,让休闲的都市人感受到了来自大山的那份纯美之声。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桑植民歌的传承人,尚生武2010年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尚生武以桑植县城为阵地,广收学徒,不断地将从桑植民歌传授给徒弟。

谈到桑植民歌,已入古稀之年的尚生武滔滔不绝,“我生长在高山上,那时候没有文化生活,就是晚上的时候靠着火塘,有人讲故事,故事听累了,就让我上去唱唱歌,所以我从7、8岁就开始唱歌。” 桑植民歌是千百年来靠祖祖辈辈口传心授才保留下来的,尚生武介绍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相关部门才开始从老艺人那里用文字记录整理近万首山歌,其中有500多首优秀歌曲陆续收录到专辑里。

“县里面很重视桑植民歌的传承,要求中小学必须教山歌民歌。”作为桑植民歌的传承人,尚生武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我都是免费收徒,只要你爱唱山歌,我就教你,因为不普及就断层了。国家给我国家级传承人的称号,也是给我普及的任务。”令他开心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桑植民歌的价值,并邀请他们演出,“在重庆的天坑、张家界的景区里我都唱过山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门艺术。”

据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李慈忠介绍,此次进京演出的队伍有51个人,其中包括40多位演员和部分传承人,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只有16岁。“我们会专门安排传承人给孩子们上课,学校也有音乐老师教孩子们唱歌。我们也会为他们搭建舞台,让他们在社会大舞台中汲取营养,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现代文化冲击下,要想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容易。张家界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覃大钧介绍说,“我们在组织挖掘整理的时候,作为非遗传承和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己先学,然后进行整理改编,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进行一些现代元素的包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此产生兴趣甚至爱学。只有年轻人爱上了这门艺术,观众也喜欢看,这支队伍才能越来越庞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郝羿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