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变迁记
经济观察报 2021-10-01 18:05

虽然过去快四年了,庞伟现在还清晰记得2017年11月17日晚上的一幕。

当时他正在与大学同学吃饭,看到了关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的新闻弹窗。没过几分钟,领导在工作群里通知他,希望他能尽快整理一份关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的简报和解读。

此时距离他步入职场才几个月,看到消息后,他和几位大学同学讨论:行业的重大改革和转型即将到来。2017年7月,庞伟走出某财经大学的校门,正式步入社会,在一家股份行北京分行成为一名理财经理。

被行业成为“资管新规”的文件,开启了资管行业的新纪元,也揭开了银行理财的新时代。征求意见稿发布半年后,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发布;9月28日,银保监会公布实施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

从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后,庞伟经历了银行理财初期推出预期收益产品被叫停;后续“伪净值”理财产品被叫停;理财产品估值方法被规范……作为从业者,庞伟深切感受到监管层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在压力下,银行在逐步搭建完善的净值化产品管理体系。但是,净值产品的投资者教育,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银行理财开启新时代

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堪称对于银行理财最重要的两份文件,成了庞伟他们经常查询并对客户解释的监管依据。这两份文件对理财产品提出了净值化转型、严控期限错配、打破刚性兑付、压降投资集中度等要求。

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发布,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在部分条款有所放松,但是在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和非标期限错配方面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提供了方向。

但是,对于理财的销售端,尤其是购买理财的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收益率与以前不同,在合同端有了更加具体的条款要求。有不少客户前来询问,“这个保本保收益吗”?庞伟只能如实回答,现在都没有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了。他所在的银行也发布了专业“话术”来应对前来咨询的投资者。在受到资管新规影响,当年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小幅向下波动,理财产品主要以非保本理财为主。

在明确禁止保本保息、刚性兑付后,很多银行一度以“预期收益率”展示理财产品的收益区间。该类理财产品,一般投资者购买时就能看到预期收益率或者收益率区间,一般设定期限,由银行付给投资者预期收益之后,盈利或亏损由银行承担。

庞伟告诉记者,这类似于资管新规发布后最初的过渡形式,其实这种方式仍然不是监管规定的净值化管理,但在投资者中,利率与之前的变化不大,所以还比较受认可。

但在2019年底,预期收益型产品逐渐退出市场。有监管人士曾公开表示,预期收益型产品,强化了投资者理财刚性兑付的错觉,导致投资者普遍偏好期限短还隐性刚兑的产品。

按照之前的方式,客户理财即将到期时,庞伟会在微信上推荐新的产品,建议客户可以持续投资新产品,留住客户和资金。但是随着利率逐步走低,他明显感觉到,客户持续购买的比例在下降。

“假净值”的问世与消亡

在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后,保本理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刚开始,庞伟虽然感受到销售端的吃力,但银行也及时推出了替代品,以希望来留住昔日的保守客户。

比如现金管理类等“类货币基金”产品,以及结构性存款的销售火热,让庞伟他们继续可以在客户面前可以有信心地推介,“虽然没有保本保收益,但是这个产品风险很小,基本没有问题。”

庞伟也记不清楚现金管理类产品和结构性理财到底哪个先“火”起来的。在保本理财彻底推出后,现金管理类产品等类货币基金的产品,成为银行重点推介的对象。

这些产品看似也符合监管的规定,是因为在2018年7月20日监管对于资管新规的补充通知中规定,类货基可暂时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这触发了类货基规模的快速增长。

现金管理类产品一度受到追捧,导致货币基金受到市场冷落。但后来,类货基监管正式文件出台。2021年6月,银保监会及央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类货基的监管对标货基,类货基在投资范围、杠杆、投资期限方面的优势受到限制。

反之,货币基金相对类货基将在税收方面有更多优势,当时行业预计,未来类货基规模增长预计将放缓,吸引的部分资金或许会向货基回流。

与现金管理类产品类似,结构性存款一度也受到银行机构与客户的欢迎。庞伟告诉记者,其实很多人一开始都不清楚结构性存款的具体含义,他自己也只知道其是挂钩金融衍生品种,但这对于银行客户很难理解,也需要讲解宣传。

结构性存款其实早在几年前就面世,但是一直不冷不热。自2018年以来,作为揽储利器的结构性存款迎来了快速增长阶段。结构性存款在一般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从而在存款利息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获得更高收益。

以某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为例,其投资期限为6个月,年化收益率在1年期存款利率1.4%的基础上,提供与欧元兑美元即期汇率挂钩的浮动收益,该部分参考预期收益率为2.36%。通过保本+浮动利率,其吸引力相较常规存款明显增强,因此成为中小银行吸引存款的重要工具。

2018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迎来快速增长,当年末,结构性存款规模整体约9.6万亿,较年初增长幅度接近40%;2020年结构性存款再创新高。而伴随着2019年6月以及2020年6月的两轮监管收紧,结构性存款规模已收缩至2017年水平。

新考验与新机遇

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后,监管也一直对银行理财“打补丁”,不少细则和办法相继出台,以规范市场。

2021年6月27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其中,市场重点关注内容之一就是办法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展示方法做出新规定。

其中一条内容是要求机构不得“使用未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业绩比较基准,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

随着保本理财退出历史舞台,银行、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不得承诺保本保息后,银行曾使用“预期收益率”展示理财收益,随着向客户展示“预期收益率”的做法被禁止,部分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转而以“业绩比较基准”来展示。

按照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要从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

在此之前,市场上业绩比较基准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单一数值型,如“业绩比较基准为4.00%”,此方法最为简单直观。二是区间数值型,如“业绩比较基准为3.30%-4.25%”,这种方式相对谨慎保守。三是在基准利率或市场化利率上做加减。如“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上浮一定比例”,这种方式适用于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四是指数或指数组合型。如“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40%”,此方法适用于追求相对收益的产品。后续,庞伟观察到银行的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方法愈加规范。

的确,理财净值转型需要有一个过程,但庞伟在销售端有很直接的感受,期限越长的产品销售难度在加大,净值型产品的销售量也较之前的预期收益型产品有所收缩。

进入8月份,行业又迎来一次规范。市场传言监管对六家国有行及其理财公司产品估值方法作出指导: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2021年9月1日后,除现金管理产品外,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所有通过专户投资的资产,除非上市公司股权外,不能使用成本法估值。已适用成本法估值且和产品期限不匹配的存量产品,应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2018年资管新规以来,理财净值化转型序幕拉开,摊余成本法估值成为另一项吸引负债的有效方式。然而,未来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以及流动性监管的趋严,理财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的机会将减少。

随着监管给银行理财的投资产品估值方法再打补丁,银行理财转型正在彻底打破刚兑。目前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原则上,在过渡期结束前银行理财需要完成净值化转型。

但是行业仍然有“利好”,9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宣布选择四地四家机构以开展试点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四大行获得首批养老理财试点资格,单家规模100亿元。

很多银行员工在和老年客户打交道的时候发现,有老年客户会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的基金,但更多的人偏爱储蓄。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表示,商业银行的储蓄产品在养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银行账户体系更是金融体系的最初入口。

庞伟也非常看好养老理财未来的发展潜力,预计后续将根据试点情况,推动养老理财常态化运营,养老理财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竞争格局会是什么样?天风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净值化转型关键在客户接受度,而这取决于产品竞争力。本质上说是产品开发、投资研究、风险管理、前中后台的完整成熟体系,直观体现就是产品的净值。组织架构和历史业绩都需要长期积累,故后起者理应更加努力。

廖志明认为,净值化时代,马太效应加剧。未及时转型且产品基础薄弱的银行,可能面临客户流失。而早已培育出优秀的净值型开发、销售、管理能力的银行,将凭借历史业绩优秀的净值型产品,获得增量客户。盈利能力支撑其投研体系建设,从而巩固其品牌和资金募集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也许会很快形成类似公募基金的头部集中格局。

在此情况下,依靠丰富产品线和较强投研能力的理财子公司将凸显优势。庞伟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新的规划,在轰轰烈烈的财富管理浪潮中,他已经是其中的一员。

(因受访对象要求,庞伟为化名)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银行理财也破净!如何理解净值回撤?理财公司解读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2-03-19
理性应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经济日报 2022-03-18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展如何?4万亿保本产品清零
​第一财经 2022-02-27
资管新规落地满月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开新局
证券日报 2022-02-16
银行理财“基金化” 专家支招如何挑选净值型产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27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攻坚
经济观察报 2022-01-01
净值化转型再提速 银行理财轻装上阵启新程
中国证券报 2021-11-19
银行理财不再保本 投资如何避险
山西日报 2021-09-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