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图片故事|给长城“急诊”
新华社 2021-09-30 21:00

9月28日,一名工人在170号敌台抢险工地工作。近日,在北京市怀柔区长城景观“北京结”以西的一段长城上,工人们正进行着一场“急诊手术”。

9月28日,在170号敌台抢险工地,工人们对发掘出的脊兽残片等文物进行清理。长期以来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这段长城一些部位发生坍塌、开裂等险情,需要尽快修复。

9月28日,在170号敌台抢险工地,工人们使用撬棍撬动条石,试图将其移动至滚轴绳索下方,以便运至城墙上。

9月28日拍摄的抢险加固中的180号敌台及附近边墙(无人机照片)。今年8月,破损程度不一的三座敌台(170号、180号、185号)及相邻局部墙体的抢险加固项目陆续开工。“有的敌台再不修,随时有垮塌的可能!”抢险工程技术指导、从事长城修缮工作17年的程永茂说。

9月28日从长城上拍摄的山下的怀柔区渤海镇庄户村。给长城“看急诊”,“药方”怎么开?从文物保护部门勘察到设计人员确定方案,再到施工队进入,“最小干预”的原则贯穿始终。

9月28日拍摄的正在进行抢险加固的部分边墙及敌台(无人机照片)。

9月28日,抢险工程技术指导程永茂(左)、项目经理张凤明在还未进行修缮的171号敌台里吃干粮。

9月28日,工人们在170号敌台附近的坍塌墙体处施工。长城文物本体要安全,古朴残旧的英姿更要留存。工人们尽可能只用坍落在山脊上的老砖石进行修补,用于砌筑的灰浆也遵循古法制作。

9月28日,运送施工材料的工人和骡子抵达170号敌台抢险工地。受现场条件制约,工程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依靠人力和牲畜作业。

9月28日,工程技术指导程永茂在180号敌台抢险工地上查看一面影壁。

9月28日拍摄的抢险加固中的180号敌台附近的边墙(无人机照片)。

9月28日,在170号敌台抢险工地,工人们合力搬运条石。

9月28日,工人带着运送施工材料的骡子走在通往长城的山路上。由于山地高差大、地形复杂,人力运输难度大,只能采用骡子运输的方式。

9月28日,设计工程师邬博(右)和工程技术指导程永茂讨论170号敌台歪闪、开裂险情修缮方案。

9月28日在长城上拍摄的水泵,施工用水需从山脚下通过三级水泵跨越三四百米高差运至工地。抢险的一大关键是做好疏通排水。“怀柔长城的墙体内部有很多碎石黄土,遇到下雨排水不畅、长期沤水,条石及墙芯鼓胀、位移、开裂,最终导致墙体坍塌。”程永茂告诉记者,今年雨水多,影响施工,但入冬“上冻”前必须完工。

9月28日,在171号敌台抢险工地,工人们合力搬运条石。

9月28日,工人带着运送施工材料的骡子走在通往长城的山路上。由于山地高差大、地形复杂,人力运输难度大,目前只能采用骡子运输的方式。

在170号敌台抢险工地发掘出的三眼火铳(中间最高金属器物)、脊兽残片等(9月28日摄)。 怀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彤介绍,考古工作也要纳入长城保护工程,确保散落文物能得到较好保护,这也是长城保护原则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转变。

9月28日,设计工程师邬博在测量171号敌台附近的一处“钻关”(长城墙体下方用于关内外通行的门洞),为新的抢险项目申报进行数据收集。

9月28日拍摄的正在进行抢险加固的180号敌台(无人机照片)。

9月28日拍摄的170号敌台抢险工地。

9月28日,运送施工材料的工人和骡子在工地卸货。

摄影/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图片故事丨“戈壁夫妻”扎根大漠18年守护汉长城
新华社 2024-07-18
图片故事|给卫星“检查视力”的载荷研发团队
新华社 2024-04-09
图片故事 | 张清秀的心愿:给农村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新华社 2024-03-08
图片故事 | 插画师姜一哥:绘出不一样的虎山长城
新华社 2023-12-12
图片故事 | 为长城“画像”的西北夫妻
新华社 2023-12-09
图片故事|坝上长城“守望者”
新华社 2023-10-12
图片故事 | 桨声船影里的长城保护路
新华社 2023-09-02
图片故事|俞海文:割舍不下的长城情
新华社 2023-08-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