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贾樟柯:沿着私人记忆的索引,游进自己的情感大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9-14 14:00

2020年,贾樟柯导演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全球首映,柏林首映结束后,有观众评价道:“摄像机凝视的主体不再是江湖儿女,而是每一个普通平常的人,存在于历史洪流和故土眷恋中的深情,是对所谓的当代乡土文学最好的注解。”

对故土的深情正是贾樟柯电影的特点,2021年9月19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在全国上映。贾樟柯表示,这部影片里的几位作家,讲述出了他们的私人故事,而这也是中国人的共同“心事”,“我希望能够通过四代作家的接力表达,来谈一谈几代中国人的心事。四位作家的私人记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好像一个情感的索引,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索,最终游进去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情感大海。”

农村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落脚点和历史维度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继关于画家刘晓东的《东》(2006年)和关于服装设计师马可的《无用》(2007)之后,贾樟柯将关注点又一次投向艺术家群体,可称为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的最终章。

贾樟柯表示,拍完《东》和《无用》之后,他想拍摄一部关于中国作家的纪录片。“这并不是因为我有所谓的‘三部曲’情结,而是因为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即使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都能用笔为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最新消息的作家心存敬意。我发现我自己故乡的一个村庄——贾家庄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我们以这个村庄为起点开始拍摄之后,很快意识到我们进入的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旅程,更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在文学之外,我们的镜头前不知不觉出现了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角:农民。”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开场颇为震撼,那是贾家庄的一处养老院,各种衰老的面孔聚集在食堂中排队打饭,呈现出人生的沉沉暮色。贾樟柯表示,最近几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大量年轻人离开自己生活的农村或小城市,前往大城市生活,农村衰败,很多地方只留下了老人。对于拥有数千年农业生活方法的国度来说,农村的衰落代表着传统生活方法、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的改变。对青年一代来说,他们拥有更多的是城市经验,农村经验倒是缺乏的。因此,他认为有必要拍摄一部电影来谈乡村记忆与“我们”的关系。

恰恰在这时候,贾樟柯发现中国一些作家开始反向流动,“他们的注意力从大城市返回农村或小镇,在最基层的社会中捕捉这种新的动荡。作为对中国人精神结构影响最深的元素,农村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落脚点和历史维度。这让我开始想拍摄一部以作家为中心人物的纪录片,我将它跟我的前两部纪录片统称为‘艺术家’三部曲,延续‘精神肖像’的描绘。”

在贾樟柯看来,这些作家为历史留下了证词。“通过纪录片了解历史,就要寻找一些历史的证人。优秀的作家是优秀的信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为什么他们的反应这么迅速?因为文学是最古老、最便捷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总是从文学中最早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由作家来作为这部电影的讲述者,是因为很多作家都来自农村,过去就是农家子弟,通过写作变成作家,他们长时间地观察着农村,也在长时间地用写作表达农村。”

对于文学,贾樟柯更是充满敬畏:“现在生活中的阅读很多是碎片化的,这是现实情况,所以文学就显得更加珍贵,严肃的阅读是在碎片化的氛围中需要坚持的阅读方法。因为优秀作品总是有着明显的系统性思考,呈现出来自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的双重视线。”

四代作家接力讲述“中国往事”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作家马烽之女段惠芳一起,重新注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展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最初的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提及改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原因,贾樟柯说,影片就像一个“海水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中国内在变化的一个力量,每个人最善良的生活愿望或者一种韧劲——遇见很多事情,还在坚持往前走。选择这四位作家作为讲述者,是因为贾樟柯认为,他们的生活和写作正好覆盖了1949年后,中国70年的当代历史。

马烽1922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市,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于农村生活、工作,以一系列朴实、生动、富有泥土气息的农村题材小说、剧本广受好评,是中国“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贾樟柯表示,已故作家马烽的写作伴随着剧烈的社会改造,“‘革命文艺’是描绘中国精神肖像不能回避的部分,集体主义解决了什么问题,同时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理解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贾平凹生于20世纪50年代,他讲述的重点充满60、70年代的创伤与无奈。贾樟柯说:“片中贾平凹叙述的家庭与父亲的关系,完全就是我自己父亲的样子,可能因为都姓‘贾’,有了一种天然的亲缘感。”

1960年出生的余华是影片中的第三位作家,他回忆的重点在80年代,也即中国的改革开放阶段,那是社会解冻、个人主义开始复苏的年代。贾樟柯说:“上世纪80年代,余华以先锋作家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坛。余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从个体化的感受去描绘中国社会。他惯用的美学场景是小镇,这是农村和城市双方面信息的交汇处。小镇本身就具有结构性,它将土地、农民、传统与城市并置,更多的意义不是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两者并置所揭示出的景观。”

梁鸿出生于70年代末,致力于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她的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对河南梁庄的留守者以及这个村庄的外出打工者进行了深入观察,清晰地展现当代乡村与中国社会的真实形象,使河南梁庄成为认识中国乡土现在与未来的醒目标本。她在纪录片中对于母亲和家庭的回忆也颇为感人,贾樟柯认为她的记忆与当下重合,梁鸿是他的知音。“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种现实和历史里,梁鸿是用文字,我是用影像,虽然从事的语言不一样,但关心的问题和捕捉的社会氛围是非常相似的,用不同的媒介反映同样的触动,是会消除一种创作的孤独感。”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共分为18个章节,结构如流云般散漫。贾樟柯说:“这个国度中前行的人们如河流通往大海,一路心事沉沉,远方一片蔚蓝。每一个脚印都极其相似,每一个脚印都不该被遗忘。”

影片中,先是四位主要人物各为一个章节,其次,梁鸿章节延伸出了母亲父亲儿子三个章节,这是人类基本的家庭结构。其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的基本问题,比如吃饭、恋爱、病等等。贾樟柯的用意不是单纯揭示宏观的社会政治变化,而是去理解这些社会政治变化如何影响到了个人,“个体经验,特别是个体记忆中的细节描绘对理解历史来说是重要的,只有这样,我才感觉真正走进了历史。”

纪录片让我保持拍电影的快感

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虽然以作家的访谈为主,但也在尽量向着纵深延展,比如,许多片段是由素人来朗诵自己喜欢的作家的经典语句,对于电影与文学、文学与个人的关系形成一种互动和互补。

贾樟柯认为有些感受是只有影像才能抵达的,有些感受是只有文字才能抵达的。“电影《站台》的开场,是1979年的时候,一群农民在农村剧场的壁画前抽烟聊天。这一幕是在贾家庄拍摄的,剧场墙上的壁画名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拍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时候,我们又来到了贾家庄,我们想找到这张壁画,但它已经被拆掉了。我们在贾家庄的村史馆看到了一张新的壁画,内容仍然是农村的规划,相比70年代的那一张,已经多了许多高楼和电子通讯的信息。当我看到游客拿出苹果手机对着壁画拍照时,我又想起了不同于此的《站台》中的那些人。电影中,我将两张壁画剪辑在一起,世界的改变一目了然。”

如同电影与文学的同行,剧情片和纪录片对于贾樟柯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大概每拍一两个剧情片都会去拍一个纪录片,纪录片让我保持拍电影的快感,它让我觉得我在拍电影。每天我都不知道会拍些什么,但每天拍摄都会给我很多新的感受。”

在贾樟柯看来,中国发展太快,很多事情如果不去拍摄可能就遗忘了,很多当事人也就消失了。“我们处在自媒体时代,处在巨大的社会撕裂中,很多事情,张三说发生过,李四说没发生过,都会有找当事人的好奇。所以,无论是《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还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重要的就是口述历史,经历过这段生活的人,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来,把他们作为一个文献、一种证人、一种证词,留下来很重要。”

因此,贾樟柯说自己这几年对拍摄人物的纪录片有兴趣。“我觉得有很多事情不能忘记,电影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把经历过、发生过的事情记录下来,而且更关键的是拍摄的人物在多少年之后,他们再一起谈起那些经历是怎么反应的?他是怎么表现的?用什么样的语气?用何种表情?他的沉默、他的长嘘短叹、他的顾左右而言它、他的欲言又止,所有的东西都是时代信息,我觉得这是电影不同于文字的特别。非虚构的写作现在也非常流行,但为什么仍然需要纪录片?因为除了这些内容之外,我们可以把人物讲述这些内容时候的情感状态同步传递出来,它变成了双重的信息。”

贾樟柯表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止是一部文学纪录片,更展现透过个体经验、文学寻根,对年轻人来说是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回顾家族与时代的历史,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身世之谜”,建立起一个历史的意识观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贾樟柯《风流一代》入选第62届纽约电影节主单元
中国新闻网 2024-08-08
获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荣誉大奖” 贾樟柯:电影赋予了我有勇气的时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贾樟柯、管虎、陈可辛、郑保瑞……四部华语片入围戛纳电影节
扬子晚报 2024-04-11
已陆续拍摄22年,贾樟柯新作《风流一代》今冬再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7
与麦家、戴锦华等对谈文学与电影 贾樟柯:写剧本是“孤独的长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26
贾樟柯:电影恐怕现在也到向短视频学习的阶段
1905电影网 2022-01-08
贾樟柯再出新作 探讨“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封面新闻 2021-11-11
影视 | 贾樟柯: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当代 2021-09-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