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在线教育”纠纷多发,法官提醒谨防“圈套”
信息时报 2021-09-14 14:00

开心地交了学费,却发现合同条款里“暗藏玄机”。记者从广州互联网法院获悉,2019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在线教育”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175件。

据介绍,报考的课程类型中,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78件,工商管理类(会计学、工商管理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37件,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商务英语、英语口语、财务英语教育培训)31件。此外还有艺术类、情感挽回等课程。

这些案件中,其中143人开通学费分期贷,占比81.7%;98人反映报名课程是因接到了电话推销;11人未被审查学历即被推销人员劝说报名本身学历并不能参与的考试培训课程;还有多家被起诉的在线教育机构本身竟无教学资格,还宣称能帮伪造“毕业证”。这些案件暴露出在线教育行业存在的不少问题,如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可能会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典型案例

分期支付很“贴心”诱导贷款有“陷阱”

2021年初,A机构的廖老师劝还在犹豫的小黄赶快报名,否则“初中以下学历招生补录政策与自考档案通道即将关闭”。小黄在交了预付款后,为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而苦恼,廖老师又贴心地提示他不需要一次付清,在A机构报名就可以享受“分期付”学费。还没有搞清楚课程费用分期支付和分期贷款的区别,小黄便稀里糊涂地开通了“分期付”。因所贷金额数与应交学费金额一模一样,小黄并没有发现自己已经“被贷款”。且在小黄忽视的合同角落里赫然写着:“学员缴费前请谨慎考虑,报名后无法定或约定情况,培训机构不予退费。”

学习一段时间后小黄发现他的老师并不太负责,对他提交的课程作业、提出的问题,老师总是爱答不理。随着时间愈久还款压力也越来越大,小黄在了解更多之后发现,分期付款原来是一种信用贷款,并不是他想象中的课程费用分期付,需要负担较高的利息,且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可能影响他的个人征信。小黄回想报名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A机构不仅对他报名诱骗、诱导贷款,且教学质量差,遂愤怒地将A机构告上法庭。

套路大“揭秘”,擦亮眼睛谨慎选

第一层,以夸张广告吸引眼球、制造焦虑。

某些在线教育机构会通过大量投放广告弹窗、公众号推文、微博广告、搜索广告等方式,运用“与XXX大学合作”“新用户仅需XX元”“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机会不多,马上报名”等夸张的宣传话术制造焦虑情绪,渲染紧张气氛,进而引诱消费者报名。

第二层,隐瞒真实办学资质进行虚假宣传。

某些在线教育机构会有意对消费者隐瞒真实情况,如没有依法进行审批、登记,授课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或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水平等事实。再利用P图等技术处理方式制造虚假办学资质、教学经验、成功案例等,在各大视频平台、网站、手机APP等进行海量投放,以欺骗消费者报名。

第三层,价格不公开透明、暗含分期贷款。

除此之外,某些在线教育机构还会利用令人容易产生误解的价格引诱消费者报名,而实际上,相关课程均未以宣传中标示的价格进行过交易。同时,一些机构还会主动推荐消费者通过向第三方借贷平台贷款来负担高价的课程,使得消费者不仅需要承担沉重的还贷责任,甚至可能承担个人征信记录不良的风险。贷款之后会使得消费者陷入与在线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的三方关系之中,在维权方面会变得更加复杂,申请退课退费更是难上加难。

第四层,合同隐藏格式条款、霸王条款。

一些在线教育机构会在合同或协议中设置格式条款甚或霸王条款,如减轻在线教育机构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等的条款。在签订合同时,合同往往以折叠隐藏形式出现,机构销售人员一般不会主动提醒消费者查看合同重要条款,使得消费者盲目签订合同,在之后的维权时陷入“口说无凭”的僵局。

在线教育圈套多,广互法官来支招

第一步,增强维权意识。在报名、签合同、交学费以及后续上课时均需提高警惕,仔细核实机构资质和教师资格,在与销售人员沟通交流时随时保存证据,通过文字、照片、录音等方式及时留存,以防后续产生纠纷面临无法举证的困境。

第二步,加强信息收集。可通过官方渠道查看在线教育机构的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营业地址、联系方式等主体信息来确认该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还可以通过加入同学交流群来获取更多信息,包括报考信息、专业选择、授课质量、师资力量、发现问题、维权途径等等,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机构的优缺点。

第三步,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之前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警惕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和霸王条款。重点关注退费条款、违约责任条款以及其他与自己权益息息相关的条款,比如合同中写明“非机构原因不予退费”,可以在交费前与机构重新沟通退款事由;再如专本套读班合同中未约定课程安排,可以在合同中写明“专科毕业后再开始本科课程学习”。

第四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选择课程时可以综合考虑学时、费用、难易程度,不要轻易选择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内容过多的班型。在交费时要注意看清是否选择了贷款分期,不要因为“分期诱惑”“0元打卡”等优惠条件就轻易背上贷款。

第五步,合理举证及时维权。当发现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可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编辑/孙政洁

相关阅读
就业焦虑助推培训机构做大市场 在线成人教育“销售至上”怪圈引纠纷
解放日报 2022-12-12
分期付费变贷款?多家教育机构被指诱导学员贷款
澎湃新闻 2021-05-09
国内首个K12在线教育团标正式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01
野蛮生长遭遇强监管、偃旗息鼓将错失市场,在线教育何去何从
证券时报 2021-04-07
在线教育“0元学”为何成“空头支票”
北京青年报 2021-03-16
在线教育该怎么管?
中国新闻网 2021-03-11
教育培训行业屡被点名,该如何规范发展?
工人日报 2021-03-02
师资造假、诱导消费、虚假宣传……教育培训行业路在何方?
工人日报 2021-03-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