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不循规蹈矩,也不迎合 《革命者》给主旋律影片带来“创新方法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24 17:51

电影《革命者》上映以来获得了1.34亿的票房成绩,豆瓣高达7.5分,该片以李大钊上绞刑架前的38小时为倒计时,用多视角的叙事结构,对李大钊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全面解读,使守常先生不仅活在文献史料里,更活在一粒一粟、一血一泪当中。

电影《革命者》至今让观众觉得意犹未尽,更给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创意思路。日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电影局)主办的电影《革命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电影的出品方、制作方——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迷彩光线总经理刘凤玉,影片编剧之一吴兵、李大钊的扮演者张颂文与专家学者们一起对于这部“北京作品”的创作进行了反思与探讨,从结构、人物塑造、剪辑手法、拍摄手法概括出了主旋律影片的“创新方法论”。

方法一 :创作完成度高,既不循规蹈矩,也不迎合

刘凤玉透露,《革命者》是第一次将李大钊本人传记搬上银幕,该项目从2019年8月开始启动,这期间经历了创新的挑战,拍摄的艰辛,经历了疫情的考验,终于在7月1日如期上映。“《革命者》在寻找创作的方向过程非常艰难,为了找寻更好的创作切入点,主创人员查阅几百部书籍文献,几千万字的图文资料,去李大钊的家乡唐山市乐亭县,向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专家请教,历经大半年之久,一次次反复,直到春节后疫情爆发期间,大家闭门创作讨论,终于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大纲。”

作为编剧之一的吴兵认为,主旋律影片的创作首先要面对年轻观众和市场接受度的问题,第二则是如何在坚守本正的同时,又要兼顾市场。最终,《革命者》选择了从不同的侧面折射李大钊,就有了最终以李大钊生命的38小时为倒计时,从当时的英雄、枭雄、贩夫走卒、江湖人士、正派反派各种人的角度去看李大钊的创意。“而在这其中,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逻辑和气场、用一种精神的东西去贯穿这些碎片式、非线性信息的组接,主创们找到的那个衔接点就是‘要相信’。”

吴兵表示,《革命者》的优秀口碑来自于它的完成度非常高,所有的部门和环节都非常专业,配合默契,拿捏的准确,最后才形成这样一个效果,“主创团队知道要表达什么,然后拼命在形式感上寻找不一样的东西,既不是循规蹈矩,也不是迎合。”

《革命者》中,主演张颂文对于守常先生的表演诠释几乎无懈可击,而张颂文在介绍经验时则表示,首先,他要寻找“动机”,从今天的观众的角度去解读当年的大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则是要求自己作为演员,在新的时代中,给观众带来正能量和影响力。

方法二:将历史变成活泼的、有生命的历史,实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突破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且岸认为,李大钊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然而,人们对于守常先生的具体的历史却又不了解,《革命者》做到了把大人物和小人物巧妙地有机结合起来,把宏大的历史事件和具体的事件融合起来。“它做到了完全的尊重历史,围绕历史来展开,而且又将历史变成活泼的、有生命的历史,符合中国新史学的方向,对现在的年轻人形成感染力。”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教授也表示,《革命者》既发掘新的历史史实,但是又根据历史史实做了一些合理化的虚构和想象,从银幕上补全了李大钊先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突破,把李大钊这个形象重新塑造出来,去赢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革命者》的创新成功,扎根于对于史实的掌握以及理解的深度和高度,“革命、青春、天地、交响,这四个词可以还原这部影片的内容表达,影片把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以及历史本身所呈现的青春的传播力量,通过具象的人物形象塑造出来,获得了‘我相信’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回音。”

方法三:融合艺术片式的光影叙事,为革命美学赋予新的含义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认为,《革命者》作为主流电影最大的突破,除了与商业元素有所融合之外,与艺术电影的类型也做了很好的融合,“创新的艺术结构改变了常规的线性叙事方式,带来的是人物形象多维度塑造的从容和艺术空间的密集性切换,自然也包括了剪辑上的创新。”

高小立认为,《革命者》通过倒叙、插叙、多线叙事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塑造了鲜活而立体的革命先驱的形象,并通过第三视角展开回忆,这种散点式的表现,增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而通过艺术片式的光影叙事,《革命者》在镜头语言、场景切换、角色内心活动、戏剧冲突、剧情渲染等方面不同的调度运用,让现实主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还原历史的厚重之感下,多了浪漫主义色彩,呈现出诗意化,高小立说:“光影律动下的镜头语言自然而然地衬托了剧情演绎,调动起观众的情绪,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波澜,而这恰恰是一部优秀电影必不可少的内在气质。”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对于《革命者》中诗化的、散文化的、超现实的表达颇为赞赏,但更惊叹于这些手法融入影片后的真切、客观,带来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认为,影片《革命者》里最能打动观众的桥段是李大钊牺牲后一直向观众呼唤“你们要相信”,随着镜头穿越时空,反复出现各界群众斩钉截铁的隔空应答“我相信”,这段充满了澎湃诗意和浪漫主义的蒙太奇手法可谓动人心魄,“《革命者》通过极具创新的多元视角的时空重组,将人民大众作为革命与美学的主体,颇为成功地完成了革命话语主导下的底层表述、人文关怀,悲剧呈现和心灵净化。通过共鸣和共情的有效机制,对银幕内外面向未来的主体展开主动的循环,也从革命美学走向美学革命,为中国革命美学赋予新的含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中国主旋律这十年|十年间,主旋律电影进阶为“新主流大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9
京西丨金顶街街道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观看红色影片《革命者》
北青社区报京西版 2021-08-27
主旋律电影何以备受年轻人追捧
光明日报 2021-07-22
从“命题作文”跃升为市场主流,“主旋律之年”带来什么启示?
北京晚报 2021-07-21
《1921》《革命者》《觉醒年代》,主旋律影视剧进入青春编码2.0时代
文汇报 2021-07-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