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方言助力应急救援,中不中?
光明日报 2021-08-09 10:30

近期,网络上发布了一则志愿者招募信息:“急需有田野经验、会说河南话的线上志愿者开展救援工作。”信息发布者表示,当前急需约200位河南在地志愿者提供方言支持,协助大规模的抗洪救灾“村村排”工作。救援工作对方言志愿者的需求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方言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能发挥什么作用?

我国已经识别并在使用的语言有130多种,差异巨大。以汉语为例,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和土话等十大方言,还可进一步细分为97个方言片,101个方言小片,很多方言土语之间无法通话。在紧急情况下,因语言沟通障碍而影响到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并引发对语言应急服务的需求,已不是首次出现的新问题。

去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各地330多支医疗队共计4万多人千里驰援湖北,但因湖北省人口来源复杂,方言差异较大,外地援鄂医疗队进驻后,随即在一线遇到了医患沟通的方言障碍问题。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多地数位语言专家和学者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研制《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系列产品,其中微信版使用人数达3.2万人,点击率超过39万次,有效地助力了抗击疫情。

此次河南洪涝重灾区包括豫北鹤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与郑州等地的城市方言差异很大,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村,受灾的老乡们在日常生活中仍较多使用方言交流,短时间内无法与外地救援队伍顺畅沟通。灾难救援就是在与死神赛跑,面对我国语言方言差异巨大的客观事实,包括方言在内的各类语言服务须成为应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情感抚慰的良药。事实证明,灾难经历者多会在灾后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亟须开展心理康复工作。因此,合理使用方言对受事件影响人群、应急行动实施对象人群乃至社会大众进行及时恰当的情绪抚慰和心理疏导,也是应急救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建议,紧急救助语言服务应该成为健康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的效果。当前,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着手构建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如普及应急语言常识、增强全社会的语言应急意识;研发应急所需的各种语言产品,开发方言翻译软件、编写方言实用手册;对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开展应急语言培训等,功在平时,用时不急。

应该看到的是,语言交流障碍的产生也体现了我国普通话推广普及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特别是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信息交流相对不畅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也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因此,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指导下开展普通话推广普及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升上述地区的普通话能力和水平,确保老乡们能与外界开展有效交流,也不失为未雨绸缪之策。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受灾群众中藏族占94%,大多数人都不懂汉语,故无法与外地救援队伍有效交流;当地小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普通话,他们也掌握当地语言,便能利用双语的优势积极充当翻译协助救援,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沟通问题。这个实例很说明问题。

文/王莉宁 潘莹莹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