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那些年,它是中国最有“流量”的画种
上观新闻 2021-08-05 09:38

《道喜狮子队》《新得的黄牛》《生产学习互爱互助》《夫妻锄地》……刘海粟美术馆内,数十幅新年画作品前,吸引了不少观展者驻足观看。

 《新得的黄牛》 李可染 1950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新年画,建党百年忆解放”展日前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杨培明宣传画收藏艺术馆主办,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协办。

《道喜狮子队》 王里出版社 1950年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抗战时期,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的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它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鼓舞了军民士气,打击了敌人。1949年以后,新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许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

1fdda2bc89c04d68aaad87af81c14cb3.jpg

《夫妻锄地》 黄之高、张炬、黑白龙 1950年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即有23个地区创作出版了新年画412种,发行量达700万份。参加创作的画家们把创作年画作为为人民服务和与群众结合的光荣任务,新中国的崭新面貌为年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为了推动新年画创作的繁荣,当时的文化部在1950年、1952年举办了两届全国优秀年画评奖,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新年画作品和文献的传播,成为新中国新生活的一种方式,具有宣传和教育的功能。”刘海粟美术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鲍薇华介绍,与传统年画的历史人物、吉祥寓意、神话故事不同,新中国建设初期,一大批优秀创作者把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创作主体,并在能让群众看懂的前提下,创作出了反映社会新面貌的新年画作品,为现实主义美术思潮打下基础。

《支前荣归》 沈柔坚 1950年

此次展出的新年画作品中,不乏李可染、陆俨少、张乐平、陈大羽、俞云阶、张仃、沈柔坚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如陈大羽的《我们拥护持久和平,我们反对侵略战争》、李可染的《新得的黄牛》、沈柔坚的《新年胜利军民同乐》等。这些作品着重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火热而质朴的生活与生产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面对新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透过这些新年画强烈鲜明的色彩和画面内容,观展者可以“穿越”回当时火热的年代,感受当年人民群众面对新生活的激动与幸福,进而感受新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文/上观新闻记者 李君娜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