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国际 | 抗洪救灾 “整个德国都在那里”
北京青年报 2021-07-29 11:00

995075.jpg

近期,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多个西欧国家遭遇罕见暴雨,而德国境内百年一遇的洪灾更是导致一百多人死亡,数千民众失踪。德国多个地区的基建工程几乎全部报废,房屋倒塌、道路被冲垮的景象触目惊心。本文特约德国的几位华人作者,描述自己亲历的德国洪灾。不管是全小区集体出动为邻居抢救“水漫金山”的地下室,还是华人管道工程师赴抗洪救灾前线,抑或是志愿者为寻求帮助和提供帮助的人搭建网络救援公益平台,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都在行动,这些无不呼应了德国红十字会发言人所说的:“眼前的这一切令我无法描述,似乎整个德国都在那里。”

水灾之下 德国邻里情同样暖心

◎汪磊

中国有句古话叫“远亲不如近邻”,但来到德国这么多年,对这句话的感受却并不深刻。去年搬了新家,新小区由二十多幢联排别墅组成,住了四十多户人家。因为大多数住户年龄相仿,而且各家的后院又连在一起,所以比住在公寓的时候还是热闹了些。但大家互动有限,大多只是隔着院子聊聊天,或者在业主群里调剂些旧物件,基本还是自扫门前雪的状态。始终觉得德国人是一个性格比较冷的民族,纪律和距离感才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一种特质。直到这阵子德国的水灾才彻底颠覆了我这一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德国人邻里间热情温暖的一面。

7月14日,下了一天的大雨,虽然之前天气预报里也发布了灾害警告,但谁都没当一回事,毕竟这样的警告隔三岔五就会有一回。那天刚好是德国中小学暑假的第一天,有两家邻居当天就带娃踏上了度假的旅程。下午时分,有邻居发现院子里的草坪开始积水了,再后来,有出门的邻居报告说我们小区附近的一个涵洞积水了,提醒大家尽量绕道。看到消息的时候,不少邻居都觉得很新奇,还有的专门带着娃跑去玩水,毕竟搬来快一年,这样的景象还是第一次见到。

等晚上吃完饭,群里的气氛就变了。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好几家地势相对较低的邻居都报告说后院出现了严重积水,眼看着就要淹到地下室了。有人打电话给消防队求助,岂料消防队回复说所有的抽水泵都派出去救灾了,按照目前的情况至少得到第二天才能来救场。随着各地消息和受灾照片及视频的流传,群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严肃,邻居们纷纷表态说有谁需要帮忙,招呼一声就可以,有人甚至保证会24小时开机。

晚上7点多,业主群里真有邻居发出了求助,请求大家帮忙抢救另一家出去度假的邻居的地下室物资。看到消息后,我二话不说就跑过去了,发现我并不是第一个。我看了下后院情况,发现他们家花园虽然预留了排水口,但雨实在太大,再加上地势低的原因,排水的速度压根儿赶不上积水的速度。花园里的积水已经漫过了露台,甚至没过脚踝,一股脑直往地下室灌。万幸地下室的窗子还是关着的,当我下去查看的时候,发现地下室就像一个水族馆一样,水位已经完全没过了窗户,地面上积了大约两厘米的水,而且积水还在以很快的速度上涨。几个邻居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三个花园水泵,架好之后就开始往外排水。剩下的人则分工合作:几个大老爷们儿为了加快排水速度,在征得房主同意后开始用电锯锯开雨水管道的地面接口,剩下的人则负责整理搬运地下室的物资。接着,女人们就开始尝试用毛巾吸干地面的积水,而我们则负责将一个个装满的水桶倒空后再迅速送回地下室。一开始毛巾和空桶都不够,但很快得到消息的邻居们就将家里多余的毛巾和空桶都送了过来,我们甚至还用多余的毛巾建了一道防水堤。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地下室终于被保住了。而另一家邻居则因为没有把钥匙留给任何人,甚至都不在业主群,因此也联系不上,所以邻居们只能踩着梯子和垃圾桶盖翻过栅栏进去抢救。当我准备去帮忙的时候,后院已经站了很多人,大人小孩人手一个桶在奋力往外排水。加上我们先到的这一拨儿人,几乎全小区都出动了。场面虽然看着不无滑稽,有点像泼水节,但看到大家毫无抱怨、冒雨奋力帮邻居抢救的场面,还是觉得很温暖也很感动。人多力量大,半小时后,第二家邻居的后院也被保住了。大家看着湿漉漉的彼此,会心一笑。这时候雨终于停了,不知道哪个邻居搬出了啤酒,很多人拎起一瓶互道一声“干得好”就喝起来了。嗯,这很德国!

后面几天,邻居间还组织了一次为受灾地区捐衣物的行动,大家也都踊跃参与。经历了这一场救灾,以后邻居们再打招呼的时候,就多了一份温情。远亲不如近邻,在德国也一样适用呢!

管道工程师洪灾抢险一线感受——

扎堆儿活着更靠谱

◎夜浅灯深

昨天刚在朋友圈里显摆,在这城市管网爆满的时刻,自己作为排水公司的管道工程师,却“闲置在家”。还私下嘀咕,在整个公司兵荒马乱、从老板到同事们都四处抢险的关头,而我却似乎无所事事,莫非要遭遇职业危机?

7月16日,周五,下午2点,刚关上电脑,准备幸福下班过周末,还没出公司门就被通知去市政府紧急救灾工作小组报到。

在杜塞尔多夫美丽的东北角,有一个童话般的居住小区,家家花园洋房——被水漫了金山。满大街的红色消防车和帅气火警小哥哥把整个小区堵得水泄不通,车是开不过去的,公共汽车也都绕道了。骑上我那嘁里喀喳的小破车,半个小时后我终于抵达抢险一线,与消防、警察、电力、城管、市政府片区管理、环保局、城建局组队会合,准备抢(攻)险(关)救(打)灾(怪)。

我一边和各部门同事相互介绍认识,一边心里纳着闷儿:这救死扶伤的活计不应该发生在老少边穷地区吗,杜塞尔多夫这国际大都(农)市(村)咋还能出状况?

在救灾现场和环保局一交换眼神,明白了:这片仙境一开始就给规划为可淹没区域——地势低,人口密度低,城市边缘,就着雨水地表径流的入河通道地势而建……不淹这片儿,难道让大水冲进老城区去淹了国王大道?

过去30年这一带从未被水淹过,地价水涨船高,俨然高尚社区。但是这片属于可淹没区域泄洪通道的“坑爹”本质从未被改变。这不,现在家家进水,户户停电,哀鸿遍野。每家门前停了一辆消防车,管子伸进地下室把水泵进排水管网。我们单位就负责看水质开井盖,水质没问题就往管网里抽。

关键是市政管道现在也是满的,水进得很慢。碰上地下室里有储存了燃油的,我们还得和居民解释这水受了污染不能进管网。地下水位现在特别高,地下室的水刚抽出来,马上又有新的地下水渗回去,所以现在泵水就是浪费能源。但是不泵吧,居民老大娘随时要晕倒,只好给泵。

临街的房门都开着,院门口都摆着地下室清理出来的家具电器……我还看到一架钢琴,估计是给泡报废了。话又说回来,钢琴为啥摆地下室?估计是怕弹琴扰民。据说这片好几个音乐工作室,有个专门做现场音乐的酒吧都给洪水泡了,乐器设备损失就没法估算了。

不到现场不知道,原来德国的电,不是一家一家给停的,而是一片一片停的。所以一撮房子里,只要有一家水没抽干,周围所有房子都得继续停电。然而这一撮房子中,有一户是英国人置的海外产业,户主估计回英国去看欧洲杯了,不在家,也没留个钥匙给邻居。消防没法进入房子抽水,可是在不能确定地下室是否干燥的情况下,没办法恢复供电,所以紧急小组决定明天破门而入。

德国法律有特殊规定,为了绝大多数公民的权益,紧急情况下是允许破坏少数人利益的。这倒是能理解:不能为了一户空房,让周围十几户继续停电不是?最倒霉的几户,据说要停一个星期的电……能想象一下没电,连手机都用不了的生活有多绝望?

看着地图上一片区域一片区域地恢复供电,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居然有一个民间组织在这次抢险行动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个非官方组织是在这一片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自发结合形成的类似居民自助协会。那一片家家户户,彼此都很熟悉,关系也不错,成立了一个小协会,结果成了传统。现在的年轻新住户也都加入了,很像国内的居委会。

这回出事了,协会负责人老大爷,自家地下室不清理,紧急发动所有人脉,搞来袋子沙子,连夜分发给协会成员——其实就是邻居们。抢险小组进入现场后,他过来介绍情况,对街道状况如数家珍,所有住户的联系方式都有,甚至房门钥匙都能提供。还特地恳请我们要再贴几个路牌,引导附近居民来求助。交代好情况,老大爷就风风火火赶去接收捐赠物资了……

退休老大爷,协会又没有工资,全靠一腔热血,这不妥妥就是德国活雷锋?总听说德国人捐赠热情高、互助意识强,这次又被小小感动到了,还有人直接开车到救灾临时办公室,送来抢险物资。

连轴转地忙活了七个小时,等被允许回家时,天已经黑透了。骑着我那小破车晃晃悠悠穿过原本应如梦如幻、现在却黑灯瞎火的小区,居然还有红白相间的封锁线。夏夜雨歇的潮湿空气和偶尔一声虫鸣,激起我一身鸡皮疙瘩。隐隐约约间看到一栋停电的房子前一家人聚坐在门前抽烟,明明灭灭红点闪闪,未知苦中作乐,还是戚戚然不知所向何方。

所以说,要是没有把房子建成堡垒的实力,还是得找个成熟的人类集聚地安家。离群索居看似悠闲自在赛神仙,其实生存隐患极大。

为啥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里?因为城市可以给人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和保护,使人作为孱弱个体的生存几率更高。比如这次发大水,在筒子楼上住30平方米的穷人如我,看着窗外大雨滂沱,而在郊外花园别墅住300平方米的富人,房子泡了汽车报废,等着抽水和恢复供电。

作为专业排水工程师,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德国管网设计建设符合科学经济原理,管道状态良好。这次灾害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内涝,因为市区没有淹水,淹水区域是城市边缘,而且是被规划为洪灾可淹没区域的地段。当然有一说一,杜塞尔多夫排水管道应对此次自然灾害已经接近能力边缘,从老板到我这种小兵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可是管道设计的时候不能设计成永远不溢流,那样的话管径尺寸过大,建设和维护起来都不经济,设置淹没区域和蓄水池是全球业界公认的合理方法。

不喊口号 不抢道德高地

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就好

◎何筱俐

大上周,我们全家临时决定去荷兰朋友家的海边度假别墅待几天。听天气预报说整个欧洲都会下雨,但是我们在的那几天,基本上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周六,我们决定早一点回家。到德国境内时我们下了高速来到一个小镇想找个地方吃早饭,不知为什么路过的好几个咖啡店面包房都关了门,就连超市也关了门。我们正觉得奇怪的时候,车子开到了一条两边都是小楼房的小街。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每家每户的门前都堆满了潮湿的地毯、书籍、破损的家具、垃圾袋等物品,人们带着严肃悲伤的表情,忙碌着从屋子里向外搬东西。

只有双排车道的路上停着四辆救援车,交通指挥人员用手势指挥着,让两个方向的车辆轮换着通过。这时正好从收音机里传来新闻:德国突发洪灾,损失已达到数十亿美元;德国铁路遭“大规模破坏”,仅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就有600多公里的轨道被洪水摧毁,站点、信号箱和桥梁也遭到破坏……

我们从这条路出来一路开车到家,杜塞尔多夫一切安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但是那天的新闻报道说目前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巴伐利亚州的洪水导致至少170人死亡,无数房屋倒塌,某环保组织活动家警告说,山谷中的某些城市必须搬迁,一些房屋和城镇已经不稳了,救援工作还在紧张进行着。

周日,我先生接到他学生的邮件,之后他坐在电脑前忙碌了好久。原来,他的学生用很短的时间建设了一个网上救援平台,请教改进意见的同时,希望通过我先生的社交平台推荐给更多的人看到。我先生是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企业管理顾问,是拥有亚马逊网站专业书籍销量排名前十的作家。那个上午,我先生给那些他从不主动联系的、拥有千万粉丝的脸书博主们打了一通电话,请他们转发这个网站的消息。

这个救援网站平台的名字叫HOCHWASSER2021(洪水2021),是使用Sharetribe(在线市场网站构建器)建立的一个简单的交易平台,也是需要帮助或愿意提供帮助的人的共同社区。创始人在介绍词中写道:目前没有人真正知道自己如何能为目前的洪灾救援出力,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许多居民区的许多人都需要帮助和支持,但是需要帮助的人和想要提供帮助的人,相互间如何能取得联系?大家可以利用我的平台把帮手和寻求帮助的人聚集到一起。平台不用做商业用途,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

我了解到,截至今天,在这个平台上注册登记的人越来越多。无数志愿者在行动——他们自费驾车几百公里到灾区,加班加点工作,帮忙将泥土和破碎的物品移出房屋。农民带着拖拉机过来,拥有挖掘机的人帮着将破损的家具搬走,还有人开来自己的房车为灾区人民提供睡觉的地方。其他人带来食物和饮料放在救助站,或者带来衣服、玩具、尿布和洗发水之类的东西。救助站的收集处也都是由志愿者设立起来的,他们把仓库改建成可供灾民使用的地方。在纽伯格林,大厅里堆满了捐款,志愿者还自发组织了技术救援队,更多的专业人士也加入到救援帮助的队伍中——他们带给灾区人民的绝对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帮助。

不以财富和名利地位论英雄,在德国早已成为常态。没有口号,不占领道德高地,他们仅仅是在做作为市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夏天,我更加尊敬德国人,包括我先生。这个夏天,我经历了最糟糕的事情,同时也是最美好的经历。

未雨绸缪

德国有望普及“自然灾害险”

◎任淼淼

近日德国西部暴发的洪水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目前已经造成170多人死亡,上百人仍然失踪。来自全德国的救援力量纷纷赶赴灾区,帮助灾民清障除污。然而由于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灾后重建工作估计会持续几年。向来“保险起见”的德国人,面对这次世纪洪水不得不承认有些掉以轻心了。

众所周知,德国人素以谨慎小心闻名,连德国人也自嘲“不炒股票不买房,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买保险”,以获得安心有保障的生活。据2019年的统计,每个德国家庭大约有10份各类保险合同,每年平均保险支出为1500欧元,月收入在5000欧元以上的家庭每年支付的保险费更高达2940欧元。

然而,这次受灾最严重的两个州的许多居民并没有购买“自然灾害险”,莱茵兰-普法尔茨的“自然灾害险”购买率为37%,北莱茵-威斯特法伦为47%。究其原因,德国人习惯了风调雨顺的优渥生活环境,喜欢亲近大自然,对灾害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较低——只有12%的国民认为大雨会对他们的财产造成威胁。受灾百姓对预警信息的反应也存在侥幸心理,低估了洪水的速度和威力。

其实从1994年开始,德国保险公司已经为洪水受灾民众提供了专项保险。然而,大多数德国人以为房屋和家庭财产险已经足够了,忽视了负责赔偿房屋遭受自然灾害的是另一险种——基本损失险,这是针对洪水、地震和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专项险。按照现行规定,投保人需是政府规定的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如果建筑物不在洪水危险地区,即使因大雨多次有水进入地下室,保险公司也可以拒绝承保。

投保人可以申请将“基本损失险”作为建筑物险或家庭财产险的附加险,而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过去几年或几十年中的灾害情况来决定是否接受这一申请。保险公司会根据洪水发生频率的历史数据来划分危险等级,并以此来评估每栋建筑的保险级别,四个危险等级如下:

·4级(高风险):每10年一次洪水

·3级(中风险):每10-100年一次洪水

·2级(低风险):每100-200年一次洪水,或房屋受到高坝的保护

·1级(极低风险):每200年以上一次洪水

德国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德国保险协会建立的风险查询网站,来确定自己房屋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等级,从这个网站可以了解到各个地区以前发生的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及造成的损失等信息。保险专家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会不断增加,所以不能只为高风险地区的居民提供“基本损失险”,应该在全国普及。

德国保险协会的评估称,保险界将为此次德国洪灾赔付40亿到50亿欧元。德国保险协会负责人约尔格·阿斯姆森批评德国政府对于洪灾易发区的保护措施不够重视,如果政府再不积极采取行动,频繁发生的灾难最终会造成保险业无法赔付的局面。柏林一家灾害管理机构表示,德国必须学会应对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现实,从现在起,在城市建设当中严肃地考虑可能发生的洪涝问题。

德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防灾救灾任务是由联邦、各州和地方政府共同来执行的。各州政府主要负责灾难紧急救援和民事保护等,而联邦政府只在德国基本法规定的某些领域承担相应职责,主要应对州和地方政府无法应对的重大危害。由此可见,德国缺乏一个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洪灾应急处理体系,应对不同情况时反应也不够快速,此次洪灾的措手不及就是一个教训。

供图/汪磊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八大流域防汛抗洪 近期重点做好这些工作
新华社 2024-07-22
防汛关键期将至,八大流域防汛抗洪“划重点”
新华社 2024-07-13
强降雨持续 德国多地发生洪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26
感悟|恰好在那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9
专栏|山在那里,绳在这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1
锤炼防汛抗洪救灾能力
人民日报 2023-08-29
中国相关部门和地方抓好农业防汛抗洪救灾 国内大米供应有足够保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8-25
纪检监察机关靠前监督主动作为,推动抗洪救灾部署落到实处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3-08-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