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寻访|白鞋复仇,白巾跳崖,昌宛子弟勇捍华北 热情待民,热血抗敌,挺进铁军鏖战平西
北京青年报 2021-07-05 13:00

100年前的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为了庆祝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缅怀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情怀,北京青年报与北京市档案馆携手推出系列报道,以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依据,寻访北京红色地理,重温革命先贤探索救国的真理,追寻民族觉醒、奋进的伟大道路。

第9期

门头沟马栏村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距离门头沟区斋堂镇五六公里远的南面,有一村庄叫马栏村,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给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被称为京西红村。6月29日上午,“青睐”会员们驱车三小时来到了这座群山掩映下的山村。据北京市档案馆专家王兰顺介绍,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开赴平西,将司令部设在马栏村,当年邓华、萧克等将军曾在此指挥战斗。英勇的马栏村人民和挺进军将士一起,书写了一首军民共抗敌寇的战歌。

地标

北京第一家

农民集资办的革命陈列馆

“青睐”会员们一进入村里,就感受到了这里古朴含蓄的自然风光,与村里随处可见的红色主旋律元素相映生辉。王兰顺告诉大家,斋堂川位于门头沟区西部深山区,是北京西山腹地,也是北京通往山西、内蒙古的多条道路的交通枢纽。这里山高林密,沟深谷狭,是开展游击战争理想的地方。而马栏村层峦叠嶂,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挺进军司令部之所以选择驻扎这里,和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马栏村依山势而建,受地形限制,沿山体呈带型展开。村子的原生态保存得很好,形态和抗战时期变化不大。沿着村委会旁的一条青石板路顺阶而下,可以看到路边竖立着两个大牌子,分别写着“3.7米”和“3.9米”,表示脚下两条红砖线的距离,代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及1939年挺进军进驻马栏。再往前走,离下一条红砖线的距离为40米,同时用40个五星钢钉来代表40名马栏排战士。据王兰顺介绍,当年马栏村有40个小伙子编入了挺进军七团,最后全部牺牲,这就是著名的“马栏排”。

边走边听,“青睐”一行人来到了此次红色地理寻访的重要目的地——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此时,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我们的直播就在雨中正式开始了。司令部旧址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共有瓦房10间,保存完好。虽然僻居大山深处,但院子还是很讲究的,一进来可以看到漂亮的影壁和精美的砖雕。1997年,马栏村村民自筹资金建起了陈列馆,村民把一些当时挺进军司令部用过的物品捐献了出来。这是北京第一家农民集资办的革命陈列馆,在全国也不多见。

王兰顺冒雨为“青睐”会员实地讲解

进入司令部大门,左墙壁上一首萧克作于1939年的诗,带我们瞬间回到挺进军初入平西的岁月: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司令部旧址有五个展室,分别展现了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前后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过程、挺进军战斗历程、马栏村抗战斗争史以及司令部旧址原貌。旧址内还保存有多处抗战时期的防空洞。走入院子,只见正房的门上方,悬挂着萧克亲笔题写的“冀热察挺进军驻地”木匾,大门旁边还挂着一副对联,上书:“铁马金戈驱日寇,文韬武略定平西”。展室里陈列了马灯、档案柜、文件罐、民兵用过的武器、挺进军在马栏时期的生活生产用品等众多实物,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述说着那段炮火中的岁月。

比如在展室的玻璃展柜中,摆放着一个极普通的青花碗,但它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39年秋天,村民赵永兰得了急病,昏迷7天醒来后说想吃肉,萧克司令知道后吩咐食堂做饭时多加肉给赵永兰送去。赵永兰病好了以后,身体很健康,一直活到了92岁。

展室内还有一块萧克教村民识字的小黑板,捐献人叫于有然,他经常听父亲于广亮讲起这块小黑板的故事:1940年春,于广亮给司令部食堂送菜,萧克看见后问他:“给你打的欠条对吗?”于广亮说:“不认识,没文化。”萧克说:“我教你。”他在小黑板上写了两行字,指给于广亮念: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萧克还教他写一、二、三、四等字,临走时说:“你把它拿回去吧。”后来这块小黑板被很好地保存下来,直到今天。

冀热察挺进军

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刺刀

平西根据地的创建最早可以上溯到1938年2月。根据党中央创建冀热察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晋察冀边区于1938年2月派邓华率独立师三团进驻平西,在东斋堂创立了宛平县政府,这是北京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在西斋堂聂家大院设立了司令部。

顾名思义,平西指的是北平以西,那么它具体包括哪些地区呢?王兰顺告诉大家,其实平西的概念非常广,以斋堂川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位于京汉铁路和京绥铁路之间,东起长辛店,西至紫荆关,南起高碑店,北到蔚县、宣化、怀来、涿鹿,与晋察冀一分区紧密相连。

1938年5月,宋时轮率领八路军一二零师到达平西,和邓华支队合在一起,成立了八路军四纵,司令员是宋时轮,邓华任政委,部队人数有5000多人。

1939年1月下旬,萧克、马辉之率领一批干部和小型的直属机关部队进入斋堂川上、下清水村,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成立挺进军、区党委和军政委员会的决定。根据中央及晋察冀军区的指示,挺进军和区党委的责任是:领导平西、平北、冀东3个地区的党政工作,中心任务是巩固平西根据地,坚持冀东和开辟平北的游击战争,创造冀热察抗日根据地。2月7日,冀热察挺进军在野三坡地区正式宣布成立。

王兰顺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这个时候,平西就成了华北地区抗日的最前线,而冀热察挺进军就像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刺刀,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冀热察挺进军开赴西斋堂里

八路军第四纵队

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斋堂川人

挺进军成立之初,作为司令员的萧克走马上任由延安到晋察冀再前往平西,所带军政干部不过一二百人,其所依靠的基础队伍——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第十一、十二两个支队不过五千人;三年过后,挺进军下辖平西、平北和冀东三个军分区,1940年8月以后还指挥冀中第十分区;拥有七、九、十、十二、十三5个主力团和多个地方游击支队,挺进军直接指挥兵力最多时达到1.2万人。

在整个参加冀东暴动的八路军第四纵队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斋堂川人。1940年“百团大战”后,以斋堂川为中心又组织1100多人的昌宛子弟兵团,全部编入主力部队。挺进军在平西作战的主力部队大部分兵源来自斋堂川,尤其是七团、九团和十团,基本是斋堂川的子弟兵。

挺进军的兵源,很多都是京西村庄组织村民集体入伍。如1940年黄岭西一个百户小村一次就组织起36名青壮年集体参军,组成“黄岭西排”,参加了昌宛子弟兵团。这36人中,有15人在抗战中牺牲,3人在解放战争中牺牲。马栏村也组织起40人的“马栏排”集体参军,后来全部牺牲。经统计,宛平县抗战期间共3946人参军入伍抗战,1476人参加抗日工作,抗日英烈831人,伤残850人。

在今天冀东和平北以及天津的烈士墓碑上镌刻烈士的籍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许多宛平人士。如赤城县一条街以门头沟人安宏达烈士命名,称之为宏达街;第一任宛平抗日政府县长魏国元一家四兄弟,其中两个兄弟在战火中壮烈牺牲,一个牺牲在冀东,一个牺牲在平北。

冀热察挺进军交通线到达西山碧云寺

儿童团夜袭塔岭沟

砍断日军电话线

根据地除了正规部队,还有民兵、儿童团和村里的自卫队。挺进军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进驻马栏村以后,村民们把村中最好的房子腾出来,供司令部和部队使用,并承担起为部队服务站岗的任务。民兵在村口、村外设了多处岗哨,陌生人进村必须要有路条,如果敌人进犯,哨兵就喊“做茶壶”,通知村里做好战斗准备,直到现在,马栏村的村东头还保存了一处当年专门用于站岗的券洞式小房子,当年村里的很多老人孩子都在那里站过岗。

在展室里,我们看到好几张当年马栏村儿童团成员的照片。当时平西根据地从县区到镇村都建起了儿童团组织。儿童团的任务,一是组织儿童搞好自身学习。我们看到展室里保存有一张孩子看书的照片,身体一侧背着的小黑板上写着“八路军”“打日本”等字。

除了学习文化,儿童团成员还负责站岗放哨,送“鸡毛信”。1941年冬的一个夜晚,碣石村十几个儿童背着家长,带着锯子、斧子悄悄地出村上了斋堂川的咽喉要道塔岭沟。两人一组,直奔电话线杆,三下五除二,把日军的电话线杆锯得东倒西歪。拿斧子的上前砍断电话线,麻利地卷起来担在肩上回了村。回到村里一称有200多斤电线,不仅受到区里表扬,还得到奖励。儿童团员小礼子,为完成送“鸡毛信”的任务,把“鸡毛信”装在挖空了的玉米秸杆中,巧妙地躲过日军的盘查。在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中,儿童团成了抗日救国的小宣传队、小侦察队、小交通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战爆发后,门头沟山区的男青年大多参军上了前线,留在家中的除了老人、孩子就是妇女。为支援抗战,这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农村妇女们组织起来成立妇女救国会,剪发、放足,开展妇女自身的解放运动。白天,妇女们上街宣传抗日,帮助政府筹粮筹款;晚上,回到家中除孝敬老人,照顾孩子,还要做鞋做被完成支前任务。妇女们给子弟兵做棉衣,一批就是几百套,做军鞋上千双。她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一宿要赶做一双军鞋,不仅要做得快,还要做得结实耐穿。“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景象遍及平西山区各个乡村。

大戏台见证

马栏村人的英勇和灾难

从冀热察司令部旧址出来,我们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来到了马栏村的中心——大戏台。马栏戏台在龙王观音庙禅林大殿的对面,清代建筑,坐南朝北,用隔墙分出前、后台,建在1.4米高的台基之上。这里是以前马栏村村民聚会的地方,也是挺进剧社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

当时战斗极为频繁,挺进剧社白天行军,晚上编排节目,剧社社员组成宣传小分队,在村头,在路旁,在各种大小场所,在炮火纷飞的战斗间隙,宣传政治形势,鼓舞战斗士气。“挺进!挺进!左面是长城燕山。挺进!挺进!右面是渤海平原!敌人要把这块土地当作战略后方,毛主席命令我们在这里坚持抗战。”这首寄托了所有人心声的《挺进剧社进行曲》,传遍了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

张兰珠雕像

1942年6月,百余名日伪军包围马栏村,他们将未转移的村民驱赶到大戏台附近,在戏台及西墙架起三挺机枪,威逼村民交出抗日家属,马栏村村民誓死不屈。日军队长赖野命令机枪瞄准人群,就在一场血腥屠杀将要发生时,宛平县大队队长张德崇63岁的老父亲张兰珠挺身而出,说:“我是八路军家属。”赖野问他还有谁是,张兰珠咬紧牙关再未说话。穷凶极恶的赖野用刀刺向老人,为了避免全村父老被屠杀,张兰珠壮烈牺牲。之后日军匆匆抓走40多人,放火烧了几十间房子后匆忙离去。至今,一些房子的废墟上还残留着火烧的痕迹。1955年,毛泽东亲自签发“永垂不朽”光荣纪念证送到张兰珠家属手中。如今,大戏台的对面矗立着张兰珠雕像,脚下就是这张光荣纪念证。

平西抗日根据地人民为抗战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41年前,平西158个村庄被烧毁142个,被无辜杀害的群众达1670人,被抢走牲畜7万多头,平西腹地成了敌人设在南苑空军学校的靶场,敌人的飞机多次对平西腹地的村子进行轰炸。当时平西比较大的村子,只有霞云岭一个村子没有被烧和被炸。王兰顺最后说,在抗战最为艰苦的三年当中,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和冀热察区党委是平、津、唐、张地区抵御日伪军的中流砥柱,是高高飘扬在华北地区的一面抗战旗帜。

夏日雨后,水汽氤氲,古老旖旎的山川风光更添一份肃穆之感。举目望去,山坡上的“马”“栏”两个大字镶嵌两边,中间的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辉。它们和这个山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一样,都披挂着岁月的尘土,承载着历史的寄托。

档案

第五支队夜袭石景山发电厂

“炮声和炸弹声把北平城震撼了”

1938年7月7日,“七七事变”周年之际,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在北平地下党的配合下,奇袭石景山发电厂,使北平陷入一片黑暗。由于事先有了电厂党支部的配合,这次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以下为1938年7月16日晋察冀军区出版的《抗敌报》(后改名《晋察冀日报》)对此次袭击的报道:

待至当夜三时(即七日三时)骤然袭击宛平城北的石景山发电厂,两座大锅炉和一个火车头在英勇的战士们的枪炮和手榴弹的愤怒的袭击之下炸毁了。炮声和炸弹声把北平城震撼了。伪都全部在黑暗的世界里。敌人赶忙将北平四门紧闭,我军四处攻击,破坏了一段铁路,俘虏敌军三十余名,缴获步枪数十支。同时并将距城三十里的西山香山占领了……(见图①)

图①

石景山发电厂始建于1919年,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为北平城供电的重任。王兰顺说,这次突袭行动给北平城内的敌军形成了震慑作用,同时也说明,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活动范围实际上离平原很近了,北平城外的八路军是很活跃的。

平西成为地下“密输站”

国际友人林迈可等经此去往延安

据《萧克回忆录》记载,冀热察根据地很注意地下党及敌占区的工作。当时,北平、天津的进步青年学生,在地下交通员的引领下,一批批地来到根据地。1940年5月1日,特务杨春就青年学生经过“密输站”参加八路军给伪警察股长发了报告:

本市各大中学近来屡有失踪学生之事件发生,经调查,此次失踪学生为有计划之密输站诱惑,自共产八路军虚张其所谓四月攻势,此项失踪学生数目名大见激增,其活动方法如下……(见图②)

图②

萧克还提到:我们用的药品、纸张、电讯器材、服装染料以至某些武器弹药、小型车床,不仅可以从敌占城镇买到,还能从敌占区运送到根据地来。我们的宣传品,经常出现在火车里、城门上,连《挺进报》也被带进北平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友人班威廉、林迈可、史平烈等,就是从北平进入平西根据地去延安、重庆的。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里的外国人指的是白求恩,其实同白求恩一同乘船来到中国的,还有一个外国人,他就是萧克所说的国际友人林迈可。林迈可为燕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但他自幼就是个无线电“发烧友”,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了专业水平。在燕京大学期间,林迈可利用自己独特身份,为八路军采购通讯器材和药品,并自学无线电技能,为八路军安装电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林迈可一行经京郊妙峰山,找到中共地下交通站,又辗转到平西根据地,受到了萧克的热烈欢迎。林迈可帮助他们检修了老旧的收发报装置。不久,聂荣臻聘请林迈可出任八路军晋察冀司令部通讯部的技术顾问。

王家山惨案震惊平西

四十多名老弱妇孺被烧死

王家山村位于斋堂北十余里的北山上,村中仅有40多户人家。日伪军进入斋堂川后,王家山村村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坚持抗日斗争,割电线、埋地雷、破坏公路,配合部队偷袭据点,伏击日军,小小王家山村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和坚固的战斗堡垒。正因如此,日伪把王家山村的干部和群众看成是地方“治安”的眼中钉,千方百计要扑灭王家山村的抗日烈火。

从1941年初至1942年冬,斋堂据点的日伪军曾多次派出汉奸、特务摸进王家山,刺探党政军活动情报,并先后两次袭击王家山,将村中大部分房屋烧毁。尽管如此,王家山村的群众没有一个屈服的。日伪大搞并村后,王家山村群众在党支部领导下,用全村逃跑隐蔽的方法一致进行抵制。王家山村人民的反抗,使日本侵略军恼羞成怒,于是一起惨绝人寰的火烧王家山惨案发生了。

1942年12月12日,将近黎明时分,日军头目赖野及“指导班”头目贾全书、宋福增等带领日伪军50余人,从斋堂出发,分两路包围了王家山村。据《晋察冀日报》所报道:当时村中青壮年已事先逃避,留于村中之无辜老弱及婴儿四十九人,被敌迫入一屋,纵火焚烧。哀号之声惊动数里。(见图③)

图③

后经统计,这次惨案有大小42名无辜群众被烧死在内,其中有一名70多岁的老汉和一名16岁的男孩儿,剩下的是27名不满13岁的儿童和13名妇女(其中部分妇女还怀有身孕)。

王家山惨案震惊整个平西,在党的领导下,王家山青壮年又组织起游击队。为纪念他们惨死的亲人,游击队一律穿白鞋,人称白鞋复仇队。

“鬼子兵,似豺狼,真是凶惨呐咳,大捆柴草往屋里搬,塞的满又满呐,哎哎哎嗨哟,然后把门关呐。赖野呀,小队长,下令把火点呐咳,熊熊烈火冒黑烟,屋里叫喊连天呐,哎哎哎嗨哟,跑也难上难呐。……兄弟呀,姐妹呀,莫悲伤呐咳,团结起来齐抗战,消灭鬼子和汉奸呐,哎哎哎嗨哟,为死者报仇怨呐。”这首当地群众用血泪深情编写的描述王家山惨案经过和团结奋战报仇怨的《王家山惨案小调》至今还在传唱。

村中保存的抗战时期的防空洞

曹坝岗五勇士

齐名狼牙山五壮士

长期战斗在平西的老七团,在1942年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后,改称为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第七团。许多人从读小学就知道狼牙山五壮士,在当年七团所在的河北涞水县,有一个与狼牙山五壮士齐名的英雄群体——曹坝岗五勇士。他们在弹尽粮绝、敌军包围之中纵身跳崖,无一人生还。这一段事迹很长时间不为世人所知。

1943年1月5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副司令员萧克共同签发了一则通令,表彰1942年12月曹坝岗村鸡蛋坨5名八路军战士血战不降的壮烈事迹,上写:

……该团副排长李连山率领一个班掩护主力撤退,除伤亡外仅余五人,退至一绝地,弹药已尽,追兵又至,该团副排长遂决定跳崖,未及跳下即中弹身亡。其余战士4人都遵从副排长遗志,由20余丈高崖跳下,全部壮烈牺牲。该副排长李连山及战士4人,宁死不当俘虏,英勇顽强,精神可佩,望深入传达。

史料中记下了这5名烈士的名字:李连山、王文兴、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其中王文兴只有18岁,他在跳崖之前,有些“恐高”,战友在他眼睛上蒙上一块白毛巾,他毅然跳了下去。藏在对面山洞中的人们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翌日军民在悬崖底找到他的遗体时,白毛巾仍然蒙在眼睛上。

史料中并没有留下他的照片,只知他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人,1924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地方游击队,1942年所在部队编入晋察冀军区七团……

摄影/芬子Emily(本文部分史料来自门头沟区档案史志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品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品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报名工作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2
北京市门头沟区举办首届“星火少年”山区运动大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9
200张精品照片、50件(套)珍贵文物聚焦北京抗战历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7-11
门头沟推出10条夏日微度假文旅体验线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01
打卡!“活的博物馆”“喊你来串门”
文旅北京 2021-12-02
第十五届永定河文化节开幕 门头沟区发布“平西革命根据地”文旅品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9
沿109国道一路向西!北京唯一的纯山区 一日可赏“万山红遍”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0-17
“青睐”寻访|村庄两番罹难,鱼子山堡垒屹立敌后 党员百倍增速,红崖洞曙光照耀冀东
北京青年报 2021-07-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