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远去的白马》:书写东北解放壮丽史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26 12:05

项目简介

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有分量、有思考的军事文学作品。著名军旅作家朱秀海在采访多位亲历过解放战争的幸存者后,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

《远去的白马》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一个传奇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数万人民战士从胶东地区紧急渡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赵家垴村女共产党员、区支前队长赵秀英大姐和她的支前队也乘船入海,并在登陆后走散。随后,她和东北野战军第三十七团一起出生入死,经历了摩天岭、四保临江、抢占通化、塔山阻击等惊心动魄的浴血奋战,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卓越功勋。随同东北野战军入关后,赵秀英践守组织对英雄母亲的承诺,藏起军功,从胶东老家搬进沂蒙深山,甘心做了一位“失去英雄儿子”的母亲的儿媳,任劳任怨,奉其终老。

亮点特色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的壮丽史诗,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均掌控有度,拿捏准确。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中纵横捭阖,以诗性的笔调和咏叹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私无畏、信念坚定、生动饱满的共产党人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主创者说

朱秀海1972年入伍,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和海军服役。两次参加边境作战。曾任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创作长篇小说有《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天地民心》《客家人》。

对朱秀海来说,此次创作《远去的白马》的过程是难忘的。为了充分准备,他经历了漫长的采访。《远去的白马》故事中的37团在历史中确有原型,历史中这支队伍是36团。36团是胶东部队二主力渡海整编之后,“最不能打仗的”那部分人组成的“最后一团”。朱秀海说:“这个团在后来的几任团首长,特别是在姜海团长的带领下,经历了千辛万苦,没有枪、没有弹、没有粮、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支援,在这种情况下,从解放安东到四保临江之战,这么一个只会埋地雷的部队,学会了在四保临江的战场上继续用埋地雷加上不跑的办法对付国民党的新一军。”

为了追随36团的战斗足迹,2004年起,朱秀海从山东胶东老区开始采访,从山东到东北,从战士们登陆的庄河一直采访到四保临江长白县,又从东北采访到广东,历经13个月,总共采访130多位36团的老战士。

《远去的白马》故事围绕赵秀英大姐展开。在作者朱秀海看来,就像《远去的白马》故事中37团的形象是一组不朽的英雄群像一样,赵秀英大姐也不是一个人。“虽然这是一个有原型的人物,但是,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中,像她这样来自山东革命老区、后来因各种情况进入东北战场的普通支前民工包括女民工并不少,而且他们和她们绝大多数都牺牲了。活下来的赵秀英就是其中一位英雄,她带着一支民工支前队到了东北,东北解放后一个人回到沂蒙山老家。因为战争中的一个承诺,成为了一位她并没有真正嫁给的烈士的妻子,抚养烈士的母亲,隐姓埋名,直到晚年。”

朱秀海自己当兵20年。他感慨,从来也没有经历过像36团这样完全是最基层的老百姓组成的,完全没有作战经验的部队,然而这支队伍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浴血奋战,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卓越功勋。正是在采访中遇到的受访人讲述的真实故事,让他真正开始理解人民革命为什么胜利。“任何的困难、任何的艰难都阻挡不了人民的军队。”

朱秀海坦言,这次的写作首先是内心洗礼的过程,对作者而言,更大的愿望是希望通过文字告慰老英雄。“我想为老英雄写一部史,写一首诗。他们骑着白马远去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壮举,他们达到的人生的和精神的境界,我有责任传递给后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