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银屏上的中国文物保护史
文物之声 2021-06-24 10:00

作为类型影视作品的分支,文物保护题材电影(电视剧)在中国银幕(荧屏)上的亮相频率虽然相较于商业大片并不是很高,但自改革开放至今血脉不绝,不仅守住了一方艺术阵地,也讲述了生动的文物保护故事、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跨越40年的敦煌情

敦煌石窟保护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有着特殊地位。198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沙漠宝窟》上映,叙事主线基本尊重历史原貌。抗战时期艺术家远赴敦煌考察莫高窟和临摹壁画、在大后方举办敦煌艺术展、筹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无声的史料记载变成了有声的电影镜头。虽然片中主人公均为化名,并且为增加观赏性还添加了若干虚构人物或情节,人物表演和拍摄手法亦不能用今日眼光衡量,但该片毕竟是目前唯一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莫高窟早期保护研究历程的电影,其在中国文物保护类型电影史上的奠基地位不应忽视。2021年,两部敦煌文物保护题材电影《敦煌女儿》和《吾爱敦煌》即将上映,影片均以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为主人公,充分体现了莫高窟人的家国情怀和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石窟保护事业的历史成就。三部影片虽然拍摄于不同时期,但在深刻诠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效。

电影《沙漠宝窟》片头

文物保护事件历史重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近代中国历史上重要文物保护事件为原型或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陆续问世。1985年,以寻找“北京人”头骨化石为主题的电影《世界奇案的最后线索》上映,影片交织着国共日美各方力量的暗战,却又留下了开放式的结局。1991年上映的电影《梦断楼兰》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学者新疆考察为时代背景,以通过出土木简记载内容寻找楼兰遗址为主线,同时穿插了当时流行的西部片元素,成为国人关于西域考古的早期集体记忆之一。进入新世纪,随着抗战剧的热播,与之相关的文物保护题材作品亦应运而生。2011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夺宝》,以抗战时期爱国僧侣和太岳革命根据地军民保护《赵城金藏》的真实事件为原型。2019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国宝奇旅》则以山海关沦陷后故宫文物南迁为创作蓝本。由此可见,即便如文物保护这种严肃题材,只要具备足够吸睛度,仍然能获得影视投资者和观众的青睐。

文物安全题材历久弥新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底线和永恒命题,当代中国影视史上打击文物犯罪题材的作品亦不鲜见。1981年上映电影《智截玉香笼》以海关查扣走私文物为引子,不仅牵扯出以工艺品商店为掩护的文物走私团伙,还穿插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方势力劫夺馆藏珍贵文物的回忆,赋予了传统刑侦电影以历史厚重感。1985年上映的电影《峨眉飞盗》在动作片框架内反映了文物盗窃案侦破之不易;同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铜鼓》则罕有地展现了跨境武装文物走私团伙的覆灭。1987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古墓疑案》中出现了公安干警在追踪盗墓分子时牺牲的情节,故事虽属虚构,但现实中那些倒在打击文物犯罪一线的英烈们值得永远铭记。1994年,以1992年9月18日开封博物馆特大馆藏文物被盗案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九一八大案纪实》播出,因办案干警本色出演和真实细致还原作案与侦破细节,被誉为中国刑侦类纪实电视剧鼻祖。2019年上映的《长安道》以唐武惠妃敬陵被盗案为原型,根据海岩长篇小说《长安盗》改编,虽口碑不一,但贵在对于此类电影的坚持与探索。

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除了上述相对传统的领域外,诸如重大考古发现、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援外文物保护、革命文物保护等方面亦不乏可以作为影视作品素材的现实题材故事。随着投资方、制片方、市场和观众的日益成熟,文物保护题材影视作品叫好又叫座并非奢望。

文/史勇

来源:文物之声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