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读到元代史研究学者周良霄先生的一段话,一直心有戚戚焉。周先生说:元制,“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进程,影响更为持久和巨大。譬如说,世袭的军户和匠户制度、驱奴制度、诸王分封制度、以军户为基础的军事制度等等。……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 ——也许,正是宋朝制度文明的中断,导致了近代化的一波三折。
《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卷的着者忍不住发出一串天问:“这些征服王朝真的代表了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文化的‘自然’发展中的大倒退吗?没有这些征服王朝,代表11世纪宋代中国特征的高速发育的形态和合理的组织结构就能延续下来吗?它们使得某些学者所说的出现于宋代的一个‘近代时期’夭折了吗?……为什么在明代,当他们最终把蒙古人从中原驱逐出去时,仍不能恢复由宋代提供的更为高级的政府模式?相反,却继续保留了金、元时期制度发展的那么多方面,并恢复到了被所有征服者都推崇的唐代模式上来了呢?”
“唐宋变革”重要表现乃是重商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登场,国家放弃了对臣民的身份与人身控制,转而重视市场、工商业、金融与货币所创造的利益。然而,朱元璋建立的“洪武型体制”简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全国臣民按职业划分入不同户籍,如民户、军户、匠户、灶户,职业户一经划定,不得自行改业,子孙世代相承;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可脱离原籍地与农业生产,每天的活动范围控制在一里之内;军民、商人若要出远门,必须先向官府申请通行证;由于货币经济极不发达,民间交易以米谷、盐、布为支付手段;政府控制在最小规模,以紧缩的财政、按实物征收的农业税以及全民配役来维持运转,无需依赖市场、商业、货币与金融,因而,明前期的消费税、货币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用说,这样的体制跟近代化是背道而驰的。假如明代真的出现了什么“资本主义萌芽”,那也只有在摆脱了“洪武型体制”之后才能够“萌芽”。事实上,明代的社会发展,确实表现为逐渐突破“洪武型体制”的过程:渐渐地,社会控制松懈,匠籍制解体(允许匠户纳银代役),募兵制代替军户制,月港开禁,广州与蕃商开展商舶,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一条鞭法”推行开来,人口流动越来频繁……,如此,才有晚明商品经济的繁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向宋制回归。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提过一个观点:“人们在综观10世纪—15世纪的历史之余,常常会有这样的朦胧感受:明后期与南宋非常相似,万历以后很像是对南宋社会状况的‘跨代连接’。”
其实南宋与晚明的“跨代连接”只是就社会状况而言,如果从国家财税、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晚清才更像是宋朝的“跨代连接”。清王朝的制度,来自朱明体制与女真部族旧制的混合,与宋制几乎毫无渊源,直至晚清同治年间,才出现“跨代连接”:政府对兴办企业表现出巨大热情,行政系统内增设了大量经济部门,沿海口岸积极对外开放,国家将征税的重点从农业税转移到工商税,财政从紧缩转向扩张,国债等金融工具受到政府青睐,如此种种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时的典型表现,都可以从宋代找到似曾相识的身影。
“跨代连接”的“跨代”,意味着从宋代到晚明,或者从宋代到晚清,中间隔了一个文明断裂的时段。
但有意思的是,在一部分传统文人“脑洞大开”的想象中,赵宋王朝的国祚并没有断绝,而是延续至元朝。南宋德佑二年(1276),元人兵临杭州城下,六岁的宋恭帝赵显上表投降;到了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已经成年的赵显被元世祖忽必烈遣送到西域学习佛法。相传赵显在西域认识了一名美貌的女子罕禄鲁氏,结为夫妇。在罕禄鲁氏怀有身孕的时候,她被周王和世瓎(亦即未来的元明帝)据为己有,未久诞下一子,取名妥欢贴睦尔,至顺四年(1333年),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是为元顺帝。
又据称,永乐年间,朱棣皇帝看了宋列帝遗像之后,对近臣说:“宋太祖以下,虽是胡羊鼻,其气象清癯,若太医然。”又观元列帝像,“俱魁伟雄迈”,朱棣说:“都吃绵羊肉者。”待看到元顺帝的画像时,惊讶地说:“唯此何为类太医也?” 也就是说,元顺帝的长相不类元朝列帝,反而更像赵宋列帝。
自元末明初以降,不少文人都相信元顺帝实为赵显之血脉。明初有文人写诗记述赵显身世:“惟昔祖宗受周禅,仁厚绰有三王风。虽因浪子失中国,此为君长传无穷。”这些文人天真地认为,赵宋以仁义立国,不应亡国。天不负宋,果然借赵显私生子将赵宋皇祚接续到元王朝,“知宋三百年之德泽不泯也”。
如此说来,明王朝取代元王朝,是不是就意味着赵宋国祚被终结了呢?不是。
更富戏剧性的情节在后头——“自元世祖大都即位以来,凡一百有八年。汗避位出京时,弘吉喇忒哈吞(元顺帝妃子)仓猝遗失,藏匿覆瓮中,为明洪武所获。时哈吞怀娠已三月矣,默祝曰:‘弥月而产,势难留也;惟天悯佑,至十三月而生,乃得保全。’后果至十三月生一子,洪武以为己子,育之,此即明永乐也。” 按这说法,明成祖朱棣竟然元顺帝的遗腹子。民间文人果然想象力丰富,他们建构了宋恭帝—元顺帝—明成祖的血缘传承谱系,为赵宋王朝续命三百年。
那么,明末清兵入关,取代明王朝,赵宋皇祚总该断了吧?不好意思,若按民间的说法,没有断。因为民间方志称,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正是为女真人所掠的宋徽宗、宋钦宗的后裔:“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 另据女真历史研究大家金启宗先生的考据,“赵姓之‘赵’,实可发音曰‘觉罗’。‘觉罗’者即满洲人读‘赵’字之讹音也。”
如果这些传说都是真的,则宋后的元明清三朝均姓赵。然而,即便是元明清三朝均姓赵,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宋王朝就不算灭亡了吗?即使赵氏皇祚犹存,难道大宋的制度与文明就没有发生断裂吗?须知我们所惋惜者,并不是某一个王朝的覆灭,而是文明的失落。本书的主旨,也决不是为了祭奠一个逝去的王朝,而是想为华夏的文明传统招魂。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