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四川宝墩遗址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及有机质的房屋构件
中国新闻网 2021-06-07 15:14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7日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在2020年至2021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宝墩时期的水稻田和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系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和有机质的房屋构件。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

继几年前在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等植物遗存后,本轮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揭露了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水稻田遗迹,共发现1条与该区域相连通的水沟遗迹,1条疑似田埂遗迹,1处疑似水稻根窝遗迹。

“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类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水稻植硅体包括扇型、双峰型和并排哑铃型三种。该地层中双峰型植硅体浓度高于100000粒/克,扇型植硅体浓度高于80000粒/克。“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被判定为水稻田。”

据悉,考古人员已对该地层土壤进行系统采样,计划系统检测该地层各区域、上下相邻地层植物植硅体情况,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层水稻植硅体类型、比例、浓度以及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的综合分析、土壤微形态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证明该区域为水稻田遗迹的证据。

从上个世纪晚期开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在宝墩等八座成都史前城址群发现了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居住型建筑遗存。不过,虽然外界对宝墩时期的建筑充满好奇,却一直未能发现有机质的建筑构件的实物证据。

唐淼介绍,此轮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唐淼表示,下一步,文保工作者将介入到竹片种属鉴定、保护方式等工作中,通过多学科综合方法,进一步探索成都平原宝墩时期的人地关系及人类居住模式。

文/记者 岳依桐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同样的水稻田不同部门每月拍三次照?新华日报:力避“扎堆调研”
​新华日报 2025-08-21
浙江衢州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稻田 距今约9300年至8000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15
寻访|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凝眸D3:“青睐”探访良渚古城遗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三星堆古城如何传承宝墩文化?
华西都市报 2024-04-17
四川考古重大发现 出土近10万件文物 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成都商报 2023-11-20
探秘古蜀文明,《寻古中国·古蜀记》开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9
19项新列入 32处新立项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磅上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1-09
围观一下!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
中国新闻网 2022-03-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