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图片故事|90后“鱼博士”心中的“南有嘉鱼”
新华社 2021-05-31 11:00

袁婷(右)与同事在进行鱼类种群动态研究时撒下渔网(5月29日摄)。今年30岁的袁婷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目前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从事生态渔业和珍稀鱼类繁育技术研究工作。

袁婷(右)协助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工作人员转移待放流鱼苗(5月27日摄)。位于广西桂平市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2020年,袁婷来到珠江流域规模最大的鱼类增殖放流站——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与科研团队成员一起从事珠江流域特色鱼种和野生、濒危、珍稀鱼类的繁育保护及救治工作。

袁婷在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监测室外亲鱼池水质(5月27日摄)。

袁婷(左)将培育的鱼苗放流入江(5月28日摄)。5月28日,袁婷和团队一起,将他们历时近一年、首次自主成功繁育的10万尾在珠江流域具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的三角鲂和赤眼鳟鱼苗,在大藤峡水利枢纽上游江面投放入江。

袁婷在察看刚刚采集的鱼类生物样本(5月29日摄)。“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这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的古诗描绘了鱼群随水欢快游动的画面。在袁婷看来,通过实施天然水域鱼类增殖放流,可以有效补充珠江流域鱼类种群数量,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

袁婷在观察鱼苗发育情况(4月20日摄)。

袁婷在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冒雨监测室外亲鱼池水质(5月27日摄)。她说:“能让《诗经》里描绘的美好生态场景在我们身边的江河里更好展现,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袁婷(左)与同事一起收集野生鱼的生物数据(4月20日摄)。

5月28日凌晨,袁婷(右)协助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工作人员将鱼苗装袋,为增殖放流活动做准备。

袁婷在监测待放流鱼苗的健康状况(5月27日摄)。

袁婷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大坝上放飞无人机开展周边地理环境监测作业(5月29日摄)。

袁婷(右)与同事一起外出开展鱼类种群动态研究(5月29日摄)。

袁婷(左二)与同事一起登上渔船准备开展野外渔业资源调查(5月29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图片故事 | “90后”残疾银匠齐天赐的创业故事
新华社 2023-11-16
图片故事 | 2亿株秧苗的90后“保姆”
新华社 2023-02-19
图片故事|“90后”罕见病女孩的“奇迹”人生
新华社 2022-07-08
图片故事|扎根乡村的“90后”村医
新华社 2022-07-04
图片故事 | “90后射击小姐姐”的冬季运动生活
新华社 2022-01-20
图片故事 | 巴基斯坦博士后的中国蔬菜情缘
新华社 2022-01-08
图片故事|“鱼痴”高峰
新华社 2021-08-25
图片故事|“90后”小伙儿的从医路
新华社 2021-08-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