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从电影到电视剧 《啊,摇篮》已经跨越了四十余年
齐鲁晚报 2021-05-14 16:30

电视剧《啊,摇篮》目前正在三家卫视联播,因题材新颖收获好评。其实,对于60后、70后来说,《啊,摇篮》并不陌生,早在1979年,谢晋导演的同名电影就轰动一时,在不经意间,《啊,摇篮》从电影到电视剧已跨越了四十余年。

回想中,童星出道的马晓晴、2岁触“电”的方超,是这部电影当时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然而《啊,摇篮》这部电影的时代意义远不止此。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完全打破了飞机、炸弹、追兵的固有模式,成就了一部情感叙事的经典,这也奠定了谢晋导演的电影风格:一群延安的孩子,冒着枪林弹雨被转移,其中表达出爱情、同志情谊、母子亲情、孩子间的友爱。

我是1980年才看的电影《啊,摇篮》,恰恰是这一年,国内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诞生。这部电视剧的精彩,给观众呈现出和电影完全不一样的震撼,故事可以铺陈开来,用更多的人物,更多的线索,给观众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四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电视剧创作早已不是最初的每部十集左右,而是蓬勃发展到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啊,摇篮》回归小荧屏,是否能延续电影的情感和表现力的丰盈?

一路追剧过半,在我看来,《啊,摇篮》从演员到故事都可圈可点。主要人物和电影《啊,摇篮》基本对应:一个从战场被调来的“不想当孩子王”的丑子冈,一个年轻的保育员唐素素,一个有知识却畏惧困难的所长沈元辉,一个爱孩子的陕北妇女马五婶,几个主要人物,构成了电视剧的主线,烈士的遗孤、抗战将士的后代等,都交给了延安保育院,经历了“大战百日咳”“刘华北之死”“更名洛杉矶托儿所”“敌机轰炸”“特务逆袭”“争渡黄河”“秧歌剧风波”“中外记者参观团”等真实历史事件。不难看出,这些都是电影无法完整呈现的,电视剧《啊,摇篮》用足够多的篇幅,充实了这一题材。

丑子冈的扮演者海清一改都市剧的造型:一身破旧的军装,一脸风吹日晒的沧桑,一头长期营养不良所致的焦黄的齐肩发,还有微微干裂而发白的嘴唇,以及略显沉重的脚步……还记得海清在某次颁奖晚会上呼吁给成熟女演员多一些机会,从《啊,摇篮》走出来的海清,可以看出对新角色的热爱,没有形象包袱,把一个从女战士到保育员,从大老粗到认真负责的“丑妈妈”刻画得真实,呼之欲出,海清这次完全融入角色,成为带动整部剧的亮点。

在电影《啊,摇篮》中,感情是谢晋想表达的最厚重部分,当年的观众仍然记得,老罗叔为保护孩子受伤,弥留之际听孩子们唱“八月十五月儿圆”,这情景至今成为经典;还有陕北大嫂赵玉霞为了不暴露孩子们,紧急时刻舍子避险。这些剧情在电视剧中也有类似的呈现,更为可贵的是,电视剧通过对当年保育院孩子的采访(片尾处彩蛋),对故事的细节有了更充分的补充。

比如在“中外记者参观团”这一历史的呈现中,丑子冈拉着素素去找木匠造厕所,木匠原本对素素暗生情愫,答应起来就格外痛快,他们想办法用碗画出大小挖洞,这情节又好笑又真实;在做淋浴器时,见多识广的沈所长用夹子代替开关,显示出她的智慧。电视剧一开始便有一段打狼的戏,运用了特技,一方面展示他们生活环境的恶劣,从另一方面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影视作品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法。

四十多年前谢晋敢于创新,用抒情成就战争片的经典,四十年后,新一代文艺工作者薪火相传,从角色的层次,到故事的打磨,电视剧《啊,摇篮》都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文/张莹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网络电影仍有很大需求,弱项是创作
澎湃新闻 2024-08-01
儿童电视剧:怎样才能“热”起来
光明日报 2024-02-07
“脱水”电视剧,更能赢得观众
光明日报 2023-08-14
博纳影业,拍电视剧自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2-01
电视剧行业“北京之夜”今晚上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2
电影冷清,电视剧却火了?这家公司终于扭亏为盈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5-18
秦昊任素汐飙演技 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今晚登陆央视
封面新闻 2022-04-10
主旋律电视剧接连拿到9分+ 《功勋》又令网友泪崩
扬子晚报 2021-10-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