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影评|《第十一回》:“文艺”是毒药 也是营垒
北京青年报 2021-04-16 11:00

喜剧、全明星阵容、百姓故事、人对自身名誉的诉求,这些元素交融在电影《第十一回》中,听上去充满了冲击票房新高的潜力。然而它被贴上了“文艺”的标签,一个在院线电影中几乎最忌讳的词语。但是现在,“文艺”正在变成电影的营垒,让其免遭短视频滚滚浪潮的碾压。

《第十一回》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角马福礼30年前撞死了当时的妻子和情夫,市话剧团导演胡昆汀打算拿来改编成话剧,旧事重提让马福礼的生活再起波澜,他除了得阻止剧目上演,还要想办法解决继女未婚先孕的问题。生活的快车如同当年的拖拉机又将他的命运碾压。

p2637603645.webp.jpg

电影没有止于对故事的表达,过度饱和的颜色,戏剧舞台和经典台词的出现,以及男主角在一堆电视机前的自我诉说,都让这个接地气的故事又显得不属于我们生活的世界。这或许就是文艺标签的由来,当商业的通俗话语无法解释这些强烈、荒诞、诡异的表达时,当大部分观众并不了解“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而无法在商业片宣传中使用这些抽象概念时,“文艺”便成了唯一可供传播的词汇。

可惜文艺标签几乎就是票房毒药的代名词。《第十一回》2019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时收获了不少好评,还与《流浪地球》一起入围天坛奖并拿下了最佳编剧奖,可以说是一部高口碑的喜剧电影。但这也没能改变文艺标签对票房的影响。再加上2020年院线停摆和后来的防疫措施,电影公映日期一直未定,错过了最佳的宣传档口。虽然今年的清明节档期总票房再创纪录,但一部略显荒诞的喜剧片终归不那么适合这个节日的气氛。

但是,回避文艺标签就行得通了吗?为了票房给文艺电影贴上商业标签的例子也是有的,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观众花钱去看了电影,结果跟宣传中说的完全不一样,十几分钟之后便呼呼大睡,走出影厅只能是苦涩一笑又上当了。一部电影连对观众起码的真诚都没有,这影响的不仅仅是某部影片本身,对整个类型都是伤害。

而这次,“文艺”给喜剧电影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p2638110904.webp.jpg

《第十一回》里金多多与母亲金财铃的故事最为动人。金财铃对家庭的管理蛮横专制,但碰上了一个叛逆到未成年怀孕还不愿堕胎的女儿,虽然气到崩溃,但母亲依然愿意为了不让女儿名声折损选择假装怀孕,金财铃与马福礼似乎也在这种假装中找到了当父母的感觉。金多多看到两人的模样,出于怜悯或者感受到了一种温暖,最终还是选择打掉了孩子。电影并没有直白地讲述金多多转变的原因,也没有讲述金财铃对这个结果是否满意,没有大团圆结尾的确认,只有默默接受,只有过程中的可笑。

《第十一回》也让“文艺”变成了喜剧的一部分。话剧团导演胡昆汀的外形以及在排练中的投入和背诵经典戏剧台词的模样,像极了一个艺术家,然而台下他要面对的是上级领导和老板的不满、正式职工们的哗变和对他利用导演职位勾引单纯女孩的怀疑。胡昆汀只能用酒桌文化、妥协让步、放弃署名来解决这些难题,实现让作品上演,那些文艺和伤心的模样成了他身上最大的笑料。

虽然这些创新因为表意的不确定性和表达方式的多重性常常被评价为“看不懂”,但观众已经慢慢学会不再为看不懂的部分纠结,甚至感觉到看不懂的地方也有趣味。而这个“看不懂”其实就是电影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一部电影提供的全都是能看懂的,那么被短视频取代就是早晚的问题,观众也完全没有必要进影院花钱在黑暗中待上两三个小时。个体抽象的感受通过具象的声画让观众感同身受是电影的独特魅力,而从“看不懂”到“我懂你”,也是电影与观众连接后的吸引力所在。

p2633499848.webp.jpg

有一种反对艺术化表达的论点叫做“观众已经很累了,去看电影就是图一个放松”。按照这样的说法,短视频流行后影院就该关门了,但事实恰好相反。2021年的春节档从初一到初六,每一天都刷新了票房的历史最高成绩,就连刚过去的清明档期也打破了此前的历史纪录。并且领跑影片也非帮人“放空”的作品,人情冷暖甚至社会议题同样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由于出门消费成本的提高和观影经验的丰富,观众更加关注电影的口碑和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依此来衡量这个电影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去看,这就对电影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因而变得成熟,观众越来越清楚自己去电影院不再是单纯为了消磨无聊,开始有清晰的诉求——对情感体验的诉求,对新鲜故事和表达的需求。在这个层面来说,《第十一回》是成功的,它拓宽了院线电影类型片的边界,拓宽了商业片观众的视野。能在院线看到这样的作品是幸运的,也同样证明了电影给观众带来的除了感官刺激、猎奇和哈哈一笑,还有对人心的抚慰、宽容和理解。

《第十一回》证明了“文艺”也可以通过类型化存活,并给类型片带去新鲜元素,至于何种“文艺”能够帮类型片俘获更多观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而从商业角度来看,当下国内电影的问题并不在于愿意走进影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在追求增长的思路下,通过新类型、新题材拓展新观众的难度正在加大。与其想着将网剧的“偶像”“甜宠”等类型作品的创作思路代入电影中,期望通过“流量思路”来带动电影消费,不如继续开发和留住已经形成且庞大的固定观众群,按照类型电影的要求进行内容创新,通过符合类型要求的艺术化表达给观众带去新鲜感和新体验,例如在喜剧类型中加入悬疑推理内容的《唐人街探案》,科幻类型中加入家庭伦理内容的《流浪地球》等。让观众不甘心沉浸在短视频的碎片中,愿意继续花钱消费走进影院,这不是只靠爆米花更好吃就能做到的,尤其在出门成本不断提高的时代。

文/袁丹璐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潮流|2024观众趋势报告:走进电影院 好故事是关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4
《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发布,以科学调研+数据分析“读懂”观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5
喜剧电影太过同质化?董润年、束焕等电影人说,喜剧梗不要追逐流行文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07
2024年内地暑期档遇冷 报告称爆款影片减少是主因
中国新闻网 2024-09-01
猫眼发布暑期档报告:观众更在意性价比与情绪价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1
超八十亿元,春节档电影市场如何“红红火火”?
新华社 2024-02-19
权威快报|我国2024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80.16亿元
新华社 2024-02-18
春节档票补,一些观众大年初一要“住在”影院
解放日报 2024-02-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