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从“衣被天下”到东方“时尚之都”
解放日报 2021-04-07 20:00

江南之美不止于烟柳画桥、诗词歌赋,还有华彩霓裳装扮风土人物。“衣食住行”的“衣”之所以放在首位,除了防寒御暑、蔽体遮羞的实用功能外,更在于其取诸乾坤、和顺阴阳、昭示文明之寓意以及规范人伦之智慧。很长一段时期,水乡江南都是我国的丝绵生产、织造中心。近代以来,上海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在衣冠服饰方面领风气之先,无愧于东方“时尚之都”。

“娘娘手里讨针线”

明代中叶,松江府已成为全国手工棉纺织中心,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远销海外,赢得“衣被天下”的美誉。

松江棉布的发展得益于元代乌泥泾人黄道婆。史书记载,她年轻时到海南崖州学习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艺,回乡后革新纺织技术,改进纺织、错纱、配色等工具和工艺,并向邻里乡人传授技艺。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由于产量高、质量好,外地商人纷纷来松江收布,逐渐催生了“苏松财赋半天下”之说。这不仅说明了当时江南地区的富足,更反映出江南棉布产量之高及其对一方经济的重要性。

如果说棉布重在蔽体御寒的实用性功能,那么丝绸就偏重于美化装饰的礼仪性功能。丝绸业在我国历史悠久,西周时就有丝绸商品的记载,齐纨、鲁缟以及楚国和吴越的罗、绢等享誉列国。

汉武帝时开辟丝绸之路,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到推动作用。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丝绸业在全国各地继续发展,其中又以江南为盛。明清以来,丝绸业的蓬勃发展是江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重要支撑,杭州、苏州、湖州和盛泽被誉为“四大绸都”。

江南丝绸质量之优,在海内外形成品牌效应。据清乾隆《杭州府志》记载,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巡视江南后感慨:“朕巡省浙西,桑林披野,天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蚕桑之盛惟此一区。”当时,湖州府出产最优蚕丝,名为“辑里丝”。广东粤缎、福建漳缎、山西潞绸等,凡织高档丝绸皆需以湖丝为原料。由此,求购湖丝的络绎不绝,可谓“湖丝遍天下”。

作为丝绵生产的中心,江南地区的织造水平也冠于华夏。江南“织造衙门”的设立,就体现了明清江南作为衣冠服饰生产的中心地位。“织造衙门”又被称为“织造府”“织署”,是为皇家督造丝织品的管理机构。举凡郊社祭服、宫廷黼黻、王公衣着、典仪装饰、军士衣甲,皆取之于苏州、江宁、杭州的“织造衙门”。

明代文徵明有言:“织染惟建局于苏、杭者何?夫大江之南,苏、杭财赋甲他郡,水壤清嘉,造色鲜美;矧蚕桑繁盛,因产丝纩,迄今更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丝、绵生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提升,妇女作为丝、绵生产的主力,其家庭地位亦显著提高。谚语“娘娘手里讨针线”就是江南女性地位提升的反映。这种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的改变,为近代江南女子的服饰变革奠定了基础。

“学到三分像,上海变了样”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变革,服饰方面也同样发生了转型。近代上海得西来风气之先,较早面临“华夷之变”。这种挑战为上海近代服饰变革创造了先机。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帝王制度,传统冠服等级制度轰然倒塌,自由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当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入西方服饰,成为服饰变革的应对之策。

承袭“国初易服色”的传统,当时的政府先后于1912年、1929年颁布实施有关服制的条令,指出“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并希望做到“各国的好处,样样取来效法,把自国的不好处,件件设法改良”。两次服制条令在总体上得到大众的认同,其规制服饰以中式为主、西式为辅,款式更为注重生活实用性,形成了服装裁剪的基本形制。

在社会需要与时代发展的基础上,男式“中山装”“长袍马褂”与女式“旗袍”“上衣下裙”成为上世纪上半叶的经典。同时,随着政府、公司、企业、银行、学校等新型职业的兴起,西式餐饮、舞会、婚丧等交际礼仪以及体育运动、选美、模特等活动的流行,绅士西服、燕尾服、晚礼服和骑士猎服、马裤等西式男装,女式连衣裙、舞台服饰、晚礼服和泳衣、运动装等纷至沓来,促使上海成为近代服饰与时尚中心。

由于江南女子的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高,加之近代女性意识的觉醒,遂使风姿绰约的“上海女人”很自然地成为时尚代言人。

成立于1917年、专营女子时装的“金鸿翔”,拉开了近代中国时装的序幕。金鸿翔本人是一位女式西服裁制高手,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以及观察时髦女郎、向外国设计师学习、订购欧美最新时尚杂志和画册等方式,最终成为上海时装潮流的领头羊。当时,不少电影明星、社会名流、富家太太都向“金鸿翔”订制时装。

1927年,金鸿翔提议将“服装行业组织”更名为“上海市时装业同业会”,相关服饰制作店面随之大为发展。“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学到三分像时,上海已经变了样”的说法,随之流传开来。

传统冠服文化博大精深,服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非易事。以旗袍为例,最早的旗袍是旗袍马甲样式,延续“上衣下裳”的特征,到后来才去掉了短袄的衣身。受西式审美的影响,旗袍长度逐渐缩短,但缩短的旗袍常常受到传统派的嘲讽。由张幼仪创立的云裳公司将西方与传统元素进行创新结合,赢得了客户的喜爱,成为上海时装界的旗袍之王。

同样,以经营男装为主的“亨生西服店”“培罗蒙西服店”“协锠西服店”等,也积极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并结合国人的体形特点,通过创立中西合璧的海派服饰,获得了国人的青睐。

可以说,由传统向现代服饰的转型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拼接。这种转型不仅是审美的、实用的,一定程度上还关乎权力与文化的传承。身处中西文化交锋前沿的上海成就了传统服饰的现代转型,也成就了自己时尚中心的荣光。

由传统到现代,养分源源不断

新中国建立初期,穿着方面提倡俭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改进服装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1956年至1957年,旗袍、中山装、西服、列宁装、各色裙子等各种服装款式竞相登场。

1956年3月,为提升首都的服装设计与制作水平、服务国家领导人礼仪需要,经周恩来同志的关心与协调,上海的波纬、造寸、蓝天、雷蒙、鸿霞、万国、金泰七家服装店迁往北京,与中央办公厅附属加工厂合并组成北京红都时装公司。

“红都”先后为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亲王、布什总统等外国首脑制装,许多重要的外交礼物都出自“红都”的裁剪之手。

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生产的“假领子”因其经济、美观而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全国时尚。

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发展再次迎来春天,且流行周期越来越短。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风衣、职业装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睡衣、家居服、社交服、职业服、运动服、休闲服等不同功能的衣服日益进入百姓生活之中。同时,服饰面料也不断开拓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自信也体现在人们对服饰的追求上,汉服、唐装等传统中式服装开始复兴。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各代表团领导人身着唐装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服饰之风吹向海外。

这一身唐装来自上海服装集团,一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字号”企业。我国第一支职业服装模特队、第一份服装专业报刊、享有“中国衬衫之父”美誉的SMART(司麦脱)衬衫均诞生于此。

2001年,上海时装周应运而生,以振兴民族品牌、拉动内需为己任,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服务全国,力争为中国自主品牌、各国设计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原创设计的发展交流平台,这一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品牌。从最初的服装文化节起步,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全球新品首发、亚洲最大订货季、时尚高峰论坛、时尚周末等内容的全球标志性活动。“全球时尚产业指数”显示,上海时装周在全球排名升至第五,成为继巴黎、纽约、伦敦、米兰之后的第五大“时尚之都”。

回顾由传统到现代的服饰发展,江南历史文化一直为上海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今天,以上海服装集团为代表的诸多服装企业、各类时尚创意产业园区、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以及上海时装周的联动创新,正在进一步擦亮“时尚之都”品牌。

编辑/吴鹏亮

相关阅读
当时尚遇到非遗
光明日报 2024-10-15
对话时尚 |中国“繁花”即将再次绽放纽约时装周
中国生活消费 2024-08-29
艺术|《百年时尚》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多世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变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6
对话时尚 |2024(春季)广东时装周盛大启幕 超50场官方主题活动就等你来!
时尚波浪 2024-05-20
北京时装周开幕 京东服饰联合品牌展示东方美学魅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6
赏读|唐朝时尚的感官和游戏世界
方寸 2023-02-02
160年瑞蚨祥发布全新品牌标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8
2021中国时尚盛典 重磅发布九大时尚荣誉
央视网 2021-11-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