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图片故事|在大运河畔 有这么一群“巧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08 10:05
2019年,北京通州区成立了巧娘协会,将50多家巧娘工作室和妇字号基地纳入协会,结束了女性创业者单打独斗的格局,建立起共同发展的平台。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一起来听听她们的创业故事……

通州巧娘协会的当家人张立平,现任北京天元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1990年,张立平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991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

从小就酷爱娃娃的唐燕,几乎收集了全世界的娃娃,俄罗斯的套娃、美国的芭比、日本的娃娃……可她觉得唯独缺了自己国家的娃娃。在逛街时,她偶然发现了北京绢人,最终拜师北京绢人大师杨乃蕙。

2004年,唐燕创建了唐人坊。目前产品已达300多种千余款,“唐娃娃”作为国家级文化礼品,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中非论坛等世界性场合,作为国礼频繁出现。

1952年,张凤霞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早年父母从事绘画、玉石雕刻工艺,受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影响,从小跟着父母一起研习书画。儿时,她就对民间手工艺品有着浓厚兴趣,尝试过面塑、剪花、毛猴等各种民间手工艺。2011年,她拜在民间工艺大师姜守煜门下,成为京味毛猴第四代传承人。

张凤霞的毛猴作品不单捐赠给博物馆,更是被带到海外。《茶馆》系列作品、通州大运河文化系列《漕运码头》已被张家湾文化馆收藏。

​许月是80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为北京聚牧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人物代表”、“通州榜样”、2019年被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评为“北京行业榜样”。

​许月编织的手工艺产品。许月的合作社是以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技术推广及培训为主的农民经济组织。她与贫困地区农户及当地企业签订包销协议,以消费扶贫带动当地企业、合作社发展。同时建立残疾人职康站,针对周边老人、妇女以及待业人士,组织开展手工笤帚技能培训等。

北京丰台花乡,有着种植花卉800多年的历史。曹玉美就出生在这个家家种花、户户卖花的地方。1999年,31岁的曹玉美辞职。对种花颇有心得的她了解到,很少有人做种子生意,她立刻从山东订购了花种,做起了园艺种子生意。

曹玉美种植的盆栽韭菜。2011年,曹玉美600亩的“花仙子万花园”建成,2020年,大面积推广罗勒种植,将园区面积扩大至10000亩。花仙子万花园成为东部地区的“花海”,拥有1000多个花卉蔬菜品种。除了主打旅游观光,万花园的花卉蔬菜及种子产品还出口欧洲、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拥有23项产品专利,年销售额达上千万元。

聂锦荣是北京锦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她联合创建的锦熹文化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在2018年取得了国家级、北京市级多项奖励。

​聂锦荣设计的书籍。她创作的《大运河传奇》于2018年获得国家级奖项,入选了2018年第十五届“北京礼物”。参加2019年1月法国昂古莱姆国际动漫漫画节,受到外国友人的好评。

张萍在天然护肤领域拥有12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已为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独立品牌研制产品,配方屡获国际大奖,并得到查尔斯王储夫妇、加拿大总理夫人等众多世界名人的青睐。

张萍研发的护肤产品。张萍把全世界的花花草草,浓缩到一块皂、一瓶油里,来解决护肤和健康的问题。

1983年,叶顺平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班,后分配到北京塑料二厂从事设计工作。2003年,她领到了工厂三万元工龄买断钱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帮衬同时失业的丈夫赵云亮。由于二人都有“花丝镶嵌”的手艺,他们决定自己创业办厂,请来花丝厂老师傅助阵,同时接纳了5个徒弟。

叶顺平的花丝镶嵌作品。2015年初,叶顺平成功研发出了濒临失传的宫廷“点翠”工艺,有两件耳坠更是代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参加了去韩国和日本的巡展。2020年,她的作品亮相中国国际妇女儿童产业博览会,吸引了各国大使馆的外国友人光顾她的展位。

作为通州区巧娘协会监事,祁开心一直在以旧物改造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并支持着环保事业。2016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做旧物改造的课程。

在工作室里,到处可见祁开心的作品:废旧扑克牌变收纳盒、旧丝袜变花束、饮料瓶变零钱罐、旧报纸变笔筒、大矿泉水瓶变厨余垃圾桶……这些旧物经过她的创意加工后,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妆点生活。

刘桂红曾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最开始我给人串珠子,就挣个加工费。”2008年,刘桂红成立了北京丽人岛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自己当上了社长。合作社是梨园镇区域内挂牌的通州区农村实用人才实训示范基地、巧娘工作室。经过几年拼搏,她从编织发展到时装,有了能进出口的贸易公司。在英国,她的服装挂进了专卖店。

刘桂红开发制作的布艺摆件、玲珑枕、孺子牛、车用虎枕、艾灸垫、坐垫、抱枕等多种布艺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曾受邀参加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多项展会和赛事。

周爱华是个职业多变的女能人。在家具讲解时,她是引人入胜的老师;在种树养花时,她挽起袖子成了地道的农民。从经营高端二手车到收藏经营名人字画、古玩、古典家具,再到创办北京良冠花卉有限公司,她游刃有余地应对每个行业。

周爱华栽培的精品蝴蝶兰。​因为在古典家具的圈里小有名气,很多书画界的人在办书画展时,都喜欢用周爱华收藏的古典家具来装点书画展。但光有古典家具还不够,家具虽然能衬托出书画的韵味,却还少些灵气。于是,周爱华开始用花来装饰古典家具。 2012年,周爱华在通州区漷县镇小屯村租赁了270亩土地,建立花卉公司。

杨帆自小受家庭氛围影响,传承面花制作技艺。她当过村支书,经营过餐馆,去过新东方学习厨艺,最后选择了面塑事业。

杨帆的面塑作品。​她从事面塑创作21年,作品《孔子圣像》被山东曲阜市孔子七十五世孙孔祥金收藏并供奉在孔府中堂,《福禄天下》面塑作品参加2016年米兰世博会中国艺术展获金奖,并被中国馆收藏。

王春霞是一名通州区马驹桥镇东店村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手创立了北京市通州区惠民工艺品厂。1988年,厂里只有10几个人,通过发展壮大,目前有技术员工200多人,品种也由原来的几个增长到200余个。

2010年,被誉为“国宝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霍铁辉,将其艺术珐琅工作室在惠民工艺品厂挂牌成立。几年来,霍大师与王春霞结合通州特色合作设计了众多景泰蓝工艺品,如“通州八景”异形彩瓶、“古塔凌云”彩盘、“福寿三多葫芦尊”、“‘平步青云青’花缠枝莲大瓶”等等。

​张单旸2000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之后定居北京。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师承其父张迎——兰竹体创始人。现任北京”张迎艺术馆”名誉馆长,北京兰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目前是兰竹体书法掌门人,第二代传承人。该书体进入了河南等全国六个省的小学五年级书法欣赏课。

​张单旸的书法作品。兰竹体书法诞生在通州张家湾古镇,是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张单旸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兰竹体书法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也将是她毕生的奋斗目标。

孟兆英出生在承德偏远农村,15岁那年,母亲病重离世,让她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19岁时拿着父亲给的50块钱,独自来京闯荡。刚到北京,第一份工作是在火车站餐馆当服务员。为了多挣钱,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到凌晨,不管活有多脏、多累、她都咬牙挺了过来。到春节时她怀揣着1000块钱,回家交给了父亲。

孟兆英设计制作的艺术品。1996年,她开始在马驹桥左师傅开的照相馆里学习拍照。60多岁时左师傅便将照相馆转让给了孟兆英。经过多年的发展,她陆续开了5家分店,打造了一家400多平米的婚纱旗舰店。

2007年刘红成立了绿蜻蜓生态农场,致力发展休闲农业。2017年,她建立起绿蜻蜓市民农场O2O电子商务平台,开启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帮助110户农户线上销售果蔬、米面、粮食等农副产品。

刘红生态农场经销的助农产品。刘红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市,助农产品有70多种,帮扶对口贫困县6个,在通州区有7个社区服务站推广扶贫农产品。同时,开设了3家线上网店,目前已搭建100多个社群销售渠道,20多个合作产地。

家在通州漷县镇大香仪村的刘颐萱,在经历过国企的安稳、创业的失败后,没有放弃梦想。2008年,她回家乡开始创业,从四五个姐妹接手工活开始,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公司。2009年,颐萱泓圳服装加工厂正式开业。如今,她的加工厂年产量可达到30万件,解决了200余名妇女固定和弹性就业。

刘颐萱设计的服装。去年疫情期间,她把自家工厂生产的棉服和棉马甲等送到在抗疫一线工作的30多位执勤人员的手中。她说:“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去照顾一些贫困的家庭,作为企业,把我的爱和关心播撒到更多人的身边。”

李少华(图左)直播中推广蔬菜。她辞职离开了奋斗17年的金融企业,抱着梦想,回到家乡通州区漷县镇罗庄村投身农业。2013年,为了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成立北京圆梦缘农业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出产的蔬菜。近年来,李少华建设了日光温室、安装自动温控放风机、购买有机稻壳粪等,把园区建造成了精品理想园区。2017年,她成立了“圆梦缘京津冀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坚持为周边村子的老人和残障人士免费送爱心菜。

王慧茹是北京雕漆技艺传承人,自幼看母亲做雕漆长大, 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为师,于2015年在通州创办漆韵坊雕漆文化品牌。王慧茹不断创新,打破了中国漆器以红为主的颜色单一的局面,创新了多种颜色的大漆,有白色、松石色等等。其中《白漆海棠瓶》获2017年中国工艺美术创新大赛金奖,并被国家博物馆馆藏。

​王慧茹的雕漆作品。雕漆是名副其实的“时间的艺术”,从光漆开始,每1毫米就需要光漆20遍左右,漆达到一定的厚度后,再一刀一刀地雕刻,一个作品,起码要一年多。而这种古代的皇家奢侈品,也因工艺复杂,手艺人越来越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黑建军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黑建军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视窗 | 大运河畔 武术展演
新华社 2024-09-09
高校师生创排大运河题材舞剧,大运河畔“运河号子”再响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0
回顾|大运河畔运河谣——探访北京艺术中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7
回看|大运河畔运河谣——探访北京艺术中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7
在大漠,有这样一群敦煌文化弘扬者
中国青年报 2023-06-30
美图 | 大运河畔的园博美景
新华社 2023-05-27
通州大运河畔“舞动金秋 重阳登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9
大运河通惠河畔文化节开幕 探索“运河+体育”发展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