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你所不知道的马连良:爱捐钱,常义演
北京日报副刊公号 2021-03-01 10:01

2月28日,是祖父马连良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马连良在《赤壁之战》饰诸葛亮

十三四年前,我为编撰大型画册《京剧大师马连良》收集资料。常听家里长辈谈及我的曾祖父马西园和祖父马连良热心公益事业的故事,我当时特别希望能将有关素材编入画册之中,可惜当时家中只有一张曾祖父与曾祖母的合影,是捐资修缮清真寺后,寺方为旌表他们的贡献,为其立碑的照片。许多人都知道,位于崇文门花市的穆德小学是祖父马连良捐资兴建的,今天依然存在。要是能有这方面的资料就好了。

一天我突然接到李广年叔叔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前不久,他陪同香港友人参观北京花市清真寺,教长马宝刚阿訇告诉他,寺里目前保存了一批民国时期老照片,记录了清真寺有关的事件,但照片上的许多人物多不认识。“您家(李家)久居花市,又是这儿的乡老(穆斯林),麻烦您给看看。”李广年叔叔看到照片之后又惊又喜,边看边说:“您真是找对人了,这上边有我爷爷和我父亲。中间这位老者您认识吗?这是马连良先生的父亲马西园……”

小老板唱戏 老老板捐钱

接到这个电话以后,我与马阿訇取得了联系,终于见到了这批珍贵的文物级别老照片。

照片保存得很完好,清晰度非常高,尺寸均有杂志封面大小,每张照片背面均有硬托纸,起到了装帧和保护的作用。其中部分照片上都有眉批注释,如:北平清真二小董事会成员合影、北平清真二小开学暨新校长就职典礼、回教难民临时收容所结束大会等等。在这些照片中,我的曾祖马西园均居中而坐。我心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曾祖马西园曾经在清末绿营中供职,巡营缉盗奋勇当先,辖区安宁备受称赞,他也十分热爱这份为公众效力的职业。无奈彼时营务腐败,有功者无晋升之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者大行其道。曾祖性情憨直,不齿与之同列,于是决定远离行伍,但他热衷服务社会群体的思想始终没有改变。

曾祖和他的把兄弟李文英(李广年祖父),以及中医常相臣等五人都是花市清真寺的乡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即尊重知识、尊重文化。为了提高回族同胞的文化水准,他们在1909年创立清真第五学堂,后更名北平清真二小,回族教育家马邻翼和回族领袖马福祥等人十分关注,并与曾祖就如何开展教育事业进行过探讨。

马福祥将军在京创立了西北清真小学,后与“二小”合并,分为两个部:一部在牛街,就是他创办的本校;在花市的“二小”是二部(此后一段时间,“二小”多次更名,为避免混乱,笔者统称之为“二小”)。我的大伯马崇仁、二伯马崇义等小时候均在“二小”上学。大伯晚年时还清晰地记得,他们有一次集中到牛街去开会,就是听马福祥训话。

“第五学堂”成立时学生不多,校舍就是花市清真寺内的一处房子。时间到了1929年,我的祖父马连良已经红极一时,收入也相对较高。曾祖马西园不断告诫儿子:我们家是贫寒出身,不能忘本。环境好了,应该尽力帮助有需要的同胞。祖父马连良谨遵庭训,不敢怠慢。李文英先生开设润宝成古玩行,虽非大富大贵人家,但支持教育绝不含糊。其他热心公益志同道合的友人也慷慨解囊,决定扩建“二小”,成立了北平清真第二小学董事会,公推马西园为董事长。

学校自此日益壮大,许多贫苦家庭的孩子得以入学,不仅成了花市地区回族孩子的乐园,许多汉民的孩子也慕名在这里读书,还附设了女子分校。学校的校训是“勤慎诚敬”,即勤于学习、慎于行为、诚以待人、敬师助幼。学校的抱柱上写着“我要帮助弱小的同学”和“我不和无心伤害我的人计较”等等。

我的祖父马连良从此也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演出的部分收入长期用于“二小”的开支。这时他正处在艺术的上升期,坊间传说“豆腐巷里出好戏”正是这一时期。他成立了著名的扶风社,业内外人士称他为“马老板”。而花市地区的回族人则称他为“小老板”,称曾祖为“老老板”。人们常说的“小老板唱戏,老老板捐钱”,就是形容他们父子二人所做的公益事业。

我大伯马崇仁曾对我说,学校里什么事都找爷爷——买教具,缺桌椅板凳,置新校服,搞文娱活动……只要一缺钱,总是一句话:“请小老板唱一出吧!”捐资助学成了我祖父马连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曾祖去世之后,祖父也一直秉持着这一热心公益的家风。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二小”的班级增多,校舍不够用,校董会决定建立一座两层楼的新校舍,祖父为此大唱义务戏,终于集资兴建了北京穆德小学,“二小”自此与该校合并。

1943年校舍落成后,回、汉、满、维吾尔等各民族学生剧增。1960年,“穆德”更名为东花市一小。1988年,命名崇文区回民小学;现为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如今的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此外,祖父马连良还捐助过沈阳回民中学、昆明培忠中学、南昌回民幼稚园等等,他对捐助教育事业乐此不疲。

我仔细端详花市清真寺保存的老照片发现,有我曾祖的照片居多,其中却很少有我祖父马连良的身影——他把荣誉留给了自己的父亲,而自己心甘情愿默默地充当荣誉背后的奉献者。

最后,我终于在一张照片中看到了祖父,这张照片记述了“二小”校董会的一件大事——他们组织了一个洋乐队,加上围观的群众,站满了豆腐巷马家的门口,董事们隆重地写了一块匾额,来到马家为祖父献匾。匾文赞颂了马连良的才艺,并称其“献奉多金,以助回教小学。如此热心教育,曷敢埋没。并希热心诸君仿此而行,实为教育之幸也。”


马连良站在前排中间坐着的银须老者右侧

不畏炸弹,为飞机而唱

戏班的演出性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营业戏,一种叫义务戏。

义务戏大多分为三种,一种由社会筹款人发起号召,组织名角义演;一种由梨园公会发起,邀请名角为某一项善举义演;还有一种由名角个人或联合同人发起并演出,谓之“自动发起”。相对于前两种而言,自动发起的义务戏一般在名头、规模、阵容等方面略显势微,但却能够从一个侧面直接反映发起人悲天悯人的一片情肠和见义勇为的家国情怀。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以后,祖父马连良那时与朱琴心一起挑班和胜社,为了支持上海的罢工工人,他联合和胜社及华乐戏院全体同人发起义演。于6月15日夜场,他主演大轴《四进士》和压轴《盗宗卷》,将所得收入汇交上海总商会,并在上海《大报》上刊登启事,以表达自己的立场——

此次沪案发生,国人同愤,一致主张与暴国经济绝交。刻下唯一要图,在募集款项,救济罢工各同胞。连良虽以艺糊口,亦属国民。念苦工困状,自惭力微,不能补救。今纠合同人,于本月十五日,演义务夜戏一夜,所有收入票银,尽数寄沪。虽杯水无济于事,而众志亦可成城。区区之意,将欲藉此以为之倡耳。我公雅量热肠,素所钦佩。对于沪案,其鼓吹维护之热烈,可想而知,特此陈告,乞刊登贵报,并转海上各报记载。则连良此举虽小,或得收万倍之功效,未可知也。

1933年3月,喜峰口长城抗战之际,北平妇女救护慰劳联合委员会号召筹款,敦请社会各界捐购飞机。祖父马连良再次发起扶风社全体艺员为前方抗战将士筹款义演,决定在3月6日于华乐戏院演出拿手好戏《马义救主》。

为了阻止广大市民的爱国热忱和捐款行为,日本特务采取了极端的破坏行动。3月4日,华慧麟在哈尔飞戏院演出《琵琶缘》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戏院内突然炸弹爆炸,演出被迫中断。3月5日,大型班社演出全部停止。3月6日,演出义务戏的大班只有马连良领衔的扶风社。为此,《全民报》记者采访祖父,他说:“这一来,明天咱们这一台义务戏一定要受影响,座儿恐怕好不了,反正我尽到了心就是了。”

《全民报》3月22日发表《马连良义务戏志感》一文,对马连良不畏恐怖威胁毅然出演义务戏的行为大加褒扬。文章写道:“故同是义务戏,为飞机而唱,为炸弹而唱,不能一概而论,然世有不畏惧炸弹而为飞机而唱剧者,不其难乎?此惟扶风社马连良所唱之《马义救主》,庶几可以当之……而其意志之坚强,为善之勇猛,又从而可知焉。”


1933年3月,马连良为抗战将士义演的广告

1935年8月1日,曾祖马西园逝世。在他弥留之际,正值湖北水灾严重之时,临终嘱咐我的祖父马连良,不必守孝百日,过了40日后,即须演唱水灾义务戏,并须同时演唱西北小学第二部筹款义务戏,一拯灾民,一济学子。

著名剧评家何卓然在1935年9月23日上海《戏世界报》上发表题为“马连良救灾兴学”的文章,记述了捐助的详细情况:“名须生马连良,其艺术已驰誉全国,无庸赘述,而其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尤足钦佩……连良四十日孝服届满,遵遗嘱在北平连演义务戏二日,九月十六日在吉祥戏院演《清风亭》,除必要开支,筹款四百三十八元五角八分,悉数函送湖北旅平同乡会汇往灾区。十七日在华乐戏院演唱全部《甘露寺》筹款一千二百余元,完全捐助西北小学第二部。一则赈济灾民,一则补助教育。两日来竟不惮疲劳,连演重头杰作,洵属乐善不倦者也。”


众多义演广告之一

让京剧界“老有所养,小有所学”

1951年,为了京剧事业的传承发展,由著名京剧教育家沈玉斌先生发起成立了北京艺培戏曲学校。运营一所私立的艺术学校谈何容易,沈先生变卖了自己的私宅,典当了家中的首饰等贵重物品,资金缺口仍然巨大。于是,京剧界不少名角为了襄助此事,为“艺培”演出义务戏,支持沈玉斌先生这一“为祖师爷传道”的义举。据首批招生的学生燕守平先生回忆,他们被录取后,校方要求学生在家中待命,开学的时间是个未知数,因为沈先生手里还没有足够的开办经费。

为了能够将教师的工资凑齐,沈先生不得不敦请名家出手相帮,在被一名大家拒绝后,沈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排解他心头的忧虑,有人向他建议:“听说马连良马老板从香港回来了,目前和张君秋一起正在天津演出,不久就要回到北京,您可以找他试试。”沈玉斌心想,马连良回来的事众所周知,他在香港的债务是政府帮忙垫付的,他这一路从广州唱到天津,也不一定能够还清政府那几万港币的账。在这个时候,我怎么好意思向他开口呢?

又过了些日子,沈先生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向马连良表明了自己的难处。祖父不久即给沈先生打了电话,请他派人赴津取款。沈玉斌亲自到了天津,方才得知马连良和所有的同人一道,将一场《四进士》的全部收入贡献给了“艺培”。

祖父回到北京之后,再次邀请他的好友郝寿臣及富连成的师兄弟为主演,延请李万春先生的首都实验京剧团为班底,在中山公园音乐堂连续演出马派名剧《群英会·借东风》和《四进士》,为“艺培”筹款。此举令沈玉斌先生大为感动,他对燕守平等学生们说:“没有这口袋钱,你小子就在家待着吧!”从此以后,谁说马连良不好,沈玉斌和谁没完。


1952年,为艺培义演的广告

梨园行过去有句话,称这一行是“不养小,不养老”,也就是形容戏曲演员这一行在年少时和晚年没有生计保障。祖父马连良对这句话很感慨,因为他见过太多业内的世态炎凉,他希望新中国不会再出现这种现象,只有改变这种状况,京剧才能够健康发展传承有序。他也希望自己能够为这种改变而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1956年9月,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他被推举为第一副主任委员,为了京剧界同人的福祉,他亲力亲为当仁不让。

1956年底,政府发下一笔救济金,祖父马连良代表“联合会”和文化局的负责人亲自下基层访查。走访中发现了一位叫陆凤琴的老艺人,曾是很有名的旦角演员,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年老无力登台,又无子女,穷困潦倒。发现他的时候,他住的是半间破房,衣着、用具也很缺少。于是立刻给他购买了床铺、家具,找了房,做了棉衣棉裤,发给了救济金,又介绍他去保定教戏。这位老艺人感激地流下眼泪,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救活他一条命,使他得到梦想不到的人间温暖。祖父觉得能够为他做这一切,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1962年,当年的“艺培”已经成为北京市戏曲学校,祖父马连良成为校长。走进校园,祖父慨叹:“我和这学校有缘啊!”看到京剧界已经是“老有所养,小有所学”,他仿佛了却了多年的夙愿。

在《就任戏曲学校校长有感》一文中,他写道:“说实在的话,我是多么希望学生将来比我们强!因此我今后除去演出和整理表演记录以外,准备把精神放在学校,放在下一代的身上,尽可能地多教给他们一些东西。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任老师,可我还是想对他们做一些课外的加工,以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校、为戏剧艺术事业更多地培养出优秀人才。根据目前他们的成绩来说,这个愿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然会实现的事实。”

文/马龙(马连良嫡孙)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微信公众号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探寻你不知道的千年古县赞皇
中国新闻网 2024-03-20
赏读|想要演好戏,不能总打感情牌 ——马连良的治艺态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赏读|想要演好戏,不能总打感情牌 ——马连良的治艺态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不知道“宋怀桂”是谁?但你一定听过皮尔·卡丹、马克西姆餐厅和《末代皇帝》
北青艺评 2023-12-01
观剧 | 北戏师生同台上演《少年马连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6
京剧《少年马连良》将演 11岁新生郭小雷挑大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1
奥地利总理爆料:泽连斯基说他不知道乌克兰还能存在多久
环球时报 2022-02-24
九旬“最美科技工作者”马玙:66年扎根结核病医疗临床第一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2-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