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乐、赏、学、感——你的文化年pick哪一款?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2021-02-13 22:27

就地过年的倡议,让很多中国人心甘情愿停下了返乡团聚的步履,近年来的春节热词“文化过年”今年由此热上加热。

各地、各演出机构捧出文化盛宴,让“原年人”(即原地过年的人)即使一个人也能好过年、过好年。

乐:演出南北各不同——都爱“笑”

受疫情影响,今年演出市场春节档主要集中于小剧场演出,重点聚焦在话剧、音乐剧、相声、脱口秀四大演出品类上。开心麻花的六部经典IP剧目将陪伴剧迷们过大年,特别是奇幻爆笑贺岁舞台剧《动物视界》大麦评分达9.0,北京演出8.5万人标记想看,观众评价视角独特、包袱密集、笑点不断。

上海小剧场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延续公演以来的高热度,目前春节期间的演出场次全部售罄。该剧大麦评分9.7分,用户观后评论突破1.2万条,直呼“三刷”才过瘾。另外,受综艺节目效果带动,各地脱口秀演出异军突起,仅大麦平台春节期间就有130余场脱口秀在售,其中上海贰叁叁脱口秀被称为“笑声收割机”,位居大麦脱口秀演出榜首位,大麦评分高达9.7。

从地域上看,春节演出市场呈现“北方听相声、南方看戏剧”的特点。北京喜笑会相声专场、郑州哈福相声大会、西安珍友社相声大会等相声演出都在热卖,上海《不眠之夜》、杭州《极夜·丰马公馆》、广州《羊城往事之今天什么菜》等沉浸式或角色扮演式戏剧在春节期间集中上演。

资料图:2月10日,北京国家大剧院亮灯,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赏:从《茶馆》到“施特劳斯”——口味全

与此同时,演出院团也选择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方式在观众面前亮相。

受2020年疫情影响,线上演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观众和演出机构的认可,在2021年春节期间,线上已然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靓丽风景线:

国家京剧院大年初一献上由于魁智、李胜素领衔的国粹经典《龙凤呈祥》。

北京人艺从初二到初六演不停,平时一经上演便一票难求的三部看家戏《茶馆》《天下第一楼》《哗变》将于年初三、初五、初六分别进行线上限时展播,这对北京人艺来说也是头一回。

中国儿艺在大年初三将为孩子们带来欢乐的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这部平时总在各国巡演、讲述“中国故事”的戏,终于回到本土来共同和孩子们过年。

国家大剧院更是在春节期间特别打造了一系列线上艺术大礼包,有线上舞台艺术影像展新春特别策划等多场精彩演出。从民乐到交响乐,从舞剧到歌剧电影。这期间,著名指挥家吕嘉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约翰·施特劳斯、苏佩、莱哈尔与奥芬巴赫,奏响《蓝色多瑙河》、“舞会女郎圆舞曲”、“康康舞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世界经典曲目,喜庆欢快的氛围将带给观众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般的音乐盛宴。

资料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牛事如意”开展迎新春,图为展品 国家博物馆供图

学:博物馆里过大年——新年俗

近年来,“博物馆里过大年”逐渐成为新年俗、新时尚。

全国44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的“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首先拉开贺岁展览的序幕,春节期间在50多个城市博物馆和公共文化空间于线上、线下同步推出,展览甄选数百件牛主题文物,为社会公众献上一份“文物新年礼”。国家博物馆的“牛市如意”、上海博物馆的“卓荦迎新”等以“牛”为主题的展览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故宫博物院最新推出的“吉祥如意”展则颇喜庆。

办展览的同时,各地博物馆还推出多种多样的新春特别线下活动。湖北省博物馆线下“牛”文物寻宝活动、广东省博物馆“迎春挥春”“牛66 扭一扭”“门神版画”“百牛剪纸图”等活动、大唐西市博物馆“博物馆里遇上中国‘结’——中国结编制技艺体验活动”“丝路炫彩魅力扎染”体验活动,都为市民提供了趣味性与教育性兼具的春节活动。

此外,精彩线上活动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山西青铜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全馆360°虚拟展示,将“吉金光华”基本陈列和“如银岁月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临时展览“搬到”线上。四川博物院推出了“中国正当潮”文博线上展示及“文博大V带你走进川博文保实验室”线上直播。故宫博物院策划了寒假“故宫知识课堂”视频课等面向学生群体的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走进正月初一的故宫”直播活动,武备馆前的五尊铜牛成为了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标。

资料图:2月7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城南往事怀旧美食街区,演员表演传统川剧变脸 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感:云上非遗年味足——家乡味

“过年送花馍,要拿六个再留六个,有来有往……”“咸阳非遗”账号在视频中捧出各色各样的花馍,还将当地有关花馍的风俗习惯娓娓道来。

年画、春联、窗花、龙舞、狮舞、庙会、花会、灯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营造着中华民族浓厚的“年文化”氛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各大新媒体平台策划了一波“视频直播家乡年”,抖音“非遗过年DOU来播”、快手“非遗里的年味”、微博“非遗过大年”等话题之下,大量短视频、直播让不回家过年的民众包括海外华侨华人等在网上感受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酷狗主播则带领网友探访了京西皮影、京彩瓷、剪纸、杨柳青木板年画、挂甲寺庆音法鼓等非遗传承人,为“就地过年”的人们带来一场“网络非遗中国年”。

温暖人心的年俗应当传承下来,也需要不断融入当代生活。电子红包、快递年货、云端聚会……年俗文化与时代载体创新结合的“火花”不断,从过去的写福、贴福,到当代的网络“集五福”;微信推出的拜年红包带来丰富新玩法,表情包中的“烟花““鞭炮”更是成为了网上拜年的“气氛”担当,抚慰不能返乡的游子们在爆竹声欠奉城市里的寂寥。

“吾心安处即吾乡”。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系主任杨红认为,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线上线下的文化产品抚慰了就地过年的民众。正是基于“家国一体”的共同价值认知,使得家国同构的“云聚”,成为了全民参与的国家文化实践。共同回味“战疫”日夜的拼搏、共同传递“牛”转乾坤的祝愿,中国传统春节也借助互联网在无形中强化着全民族的文化共识。

乐、赏、学、感……你的文化年pick哪一款?

文/记者 应妮 高凯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