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年的修缮,曾有“远东第一大剧场”美誉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12日重新开门迎客。老戏迷们手握戏票,在“天蟾”门口侃侃而谈:“等了那么久,‘天蟾’终于回来了!”“不在‘天蟾’看一场戏,怎么能叫过年呢?”
梨园有谚语“不进天蟾不成名”,其中的“天蟾”,即指地处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这座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1916年,“天蟾”之称谓首度出现,借用“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命名,意在压倒当时上海滩另一家京剧名舞台丹桂第一台;1926年,“天蟾逸夫舞台”的前身“大新舞台”正式竣工,设4层观众席、3917个座位,一举成为彼时的上海新式剧场之最;1930年,剧场定名“天蟾”,由此开启一段梨园传奇,戏曲名伶竞相登台,塑造了一个个经典舞台形象,也成就了戏迷们心中永不褪色的“天蟾”。
“我第一次登上‘天蟾’舞台是在1951年,那时我11岁,距离现在整整70年了。(上世纪50年代)每次到‘天蟾’,我都能感受到上海观众的热情,激励着少年时代的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近百年来,能进“天蟾”演出,对每一个戏曲人来说都是特别荣耀的事情,尤其在京剧最鼎盛的时代,诸多名家大师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此次“天蟾”大修,以“修旧如旧、修旧如故”为核心理念,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天蟾”老建筑门楼外观的原貌。剧场招牌上巨大的金色“天蟾”二字,是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生前手书;按照片还原的水磨石楼地坪、复古水晶吊灯,让这座艺术殿堂更显庄重富丽;一楼前厅保留的梅兰芳、周信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的巨幅剧照《贵妃醉酒》和《徐策跑城》,再现了记忆深处“天蟾”的独特风韵。
修缮工作还赋予了这座传统剧场顺应时代的“生命力”,全面提升了剧场环境设施、舞台设备等整体软硬件实力,以满足各类现代化演出需求。
是日,当大幕重新拉起,“天蟾”又续写起下一个百年传奇。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旗下的京、昆、越、沪、淮、评弹六家戏曲院团将轮番献演于此,庆祝“天蟾”盛装归来的同时,也为申城戏迷送上满满的新春祝福。
文/王笈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