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国期货市场首次实现跨境交收
证券日报 2021-01-22 15:44

1月19日至1月21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上期能源)低硫燃料油期货首次跨境交收成功实施,首批共计2500吨低硫燃料油货物通过集团交割境外交收库——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有限公司完成提货。

自2018年原油期货上市,开启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元年之后,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上期能源与市场各方共同努力、持续探索,研究形成了“境内交割+境外提货”这一双向开放新路径。此次低硫燃料油期货境外提货业务顺利落地,标志着“境内交割+境外提货”由全球首创的制度设计走向业务实践,是我国期货市场境外设库探索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由交易端“引进来”到交割端“走出去”的重大跨越。上期所、上期能源以跨境交收为纽带,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向着最终实现境外设库扎实、稳步推进,通过更便利的国际化交割服务,推动全球市场主体更多地参考或使用我国期货市场定价,进一步增强中国价格影响力。

据了解,自2020年12月14日低硫燃料油期货境外交收配套规则发布后,相关市场主体高度关注、迅速启动境外提货相关业务流程。低硫燃料油期货集团交割厂库——浙江自贸区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于2020年12月23日生成3800吨低硫燃料油期货厂库标准仓单;自12月24日起,集团交割中心——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每日通过上期能源官网发布未来15至30天的境外提货升贴水指导价,报价依次为15元/吨、20元/吨、10元/吨。在此基础上,托克新加坡(TRAFIGURAPTE.LTD.,以下简称托克)、复瑞渤商贸新加坡有限公司(FREEPOINTCOMMODITIESSINGAPOREPTE.LTD.,以下简称复瑞渤新加坡)及中基资源新加坡有限公司(CHINA-BASERESOURCESINGAPOREPTE.LTD.,以下简称中基资源新加坡)等3家境外市场参与者,统筹考虑多种因素后,与集团交割厂库及新加坡境外交收库磋商形成跨境交收合意,定于LU2101合约首次交割后启动相关工作。

2020年12月25日-12月31日,低硫燃料油期货首个合约LU2101顺利完成首次交割,交割量总计4.66万吨,交割金额1.16亿元,目前已有2.94万吨经期货交割流转的低硫燃料油货物用于国际航运保税加注。此次交割吸引了包括中石化浙江舟山石油有限公司、浙江浙石油贸易有限公司、浙江永安国油能源有限公司、浙江四邦实业有限公司、麦格理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富盛国际实业有限公司(RICHFORTUNEINT'LINDUSTRIALLIMITED)、杭实国贸新加坡有限公司(HONORSCOMMODITYSINGAPOREPTE.LTD.)等22家境内外实体企业的积极参与。

托克、复瑞渤新加坡、中基资源新加坡通过参与LU2101合约买入交割获得3500吨低硫燃料油期货厂库标准仓单,以1月4日LU2102合约结算价为基准,与集团交割厂库完成标准仓单转让,并与境外交收库订立了对应价格的提货合同。据悉,此次跨境交收最终以平水完成。截至2021年1月21日,2500吨低硫燃料油货物已经在新加坡寰宇及PST油库完成现场验收提货,跨境交收相关单证业已交付完毕。提货完成后,复瑞渤新加坡持有的1000吨货物售至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将在新加坡海峡南岸的印尼桑布岛完成拼货之后供货船用燃料油市场;托克持有的1500吨货物则将直接用于国际船舶保税加注;中基资源新加坡买入的1000吨货物将于1月22日至24日间完成提货,随后售至新加坡船加油公司EQUATORIALMARINEFUELMANAGEMENTSERVICESPTE.LTD.。

业内人士表示,低硫燃料油期货首次交割和跨境交收的顺利实施,集中反映了境内外市场参与者对该品种定价和服务能力的认可。在海关“两仓合一”、“出口直供”等政策支持下,低硫燃料油期货“境内交割+境外提货”这项国内期货市场制度型开放的配套规则制度通过了实践检验,业务全流程运转形成“闭环”,这是该品种持续活跃、稳步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同时,以“上海价格”为基准定价的低硫燃料油在首次交割和跨境交收后迅速实现国际分售、船舶加注,体现了中国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正逐步提升,也反映出期货市场服务全球产业供应链的能力和效率,突显了新时期下期货市场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建设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必要性。

上期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成功实施中国期货市场首次境外设库、跨境交收为拓展服务的新支点,继续引入符合要求的企业成为集团交割厂库,推动跨境交收多元化发展,并为更广泛实体经济应用。立足于境外提货以“上海价格”为基准的新起点,着力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并择机在20号胶、国际铜等对外开放品种实施,持续推动提升我国重要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以“境内交割+境外提货”双服务为着力点,争取在境内外拓展设置更多交割仓库,加快国内国际、期货现货、线上线下等多个层次产品和服务建设,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资源配置枢纽功能,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文/证券日报记者 王宁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