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医生戴着口罩,留着上海男人少见的“儿童头”发型……这是作家程小莹最初在电视上看到的张文宏。程小莹没料到,这位理着“儿童头”的专家在后来的几个月,深度进入到自己的写作世界中,纪实文学《张文宏医生》刚刚面世于《收获》杂志,该书下月将出版。
走进感染科办公室近身观察张文宏
2020年4月下旬,程小莹与张文宏有了第一次见面,但此后将近两个多月,采访陷于停顿。程小莹说:“2020年上半年,疫情紧迫,国难当头,生死攸关。为一些写作上的事情去打搅他,不忍。”
直到去年7月的一个周六,张文宏约程小莹在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办公室见面。张文宏对他说:“侬过来,上午我正好要查房,是我们专家组集中给新冠病人会诊查房,顺便看看我的工作环境……”
程小莹平时以小说创作为主,注重细部生活和细节叙事是他创作的长项,他将这样的习惯延续了下来。“在与张文宏面对面交流中,我很少采用正襟危坐的问答式采访。”程小莹说,他用眼睛看,耳朵听,心里记;脑子里总是觉得和张文宏在漫步,走两步退三步似的晃悠。“我考虑的是,一个旁观者不重要,完全不需要存在感,煞有介事地问这问那,有点傻,也有点烦人。”
程小莹用心观察张文宏在工作环境里的生活状态。他与金山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医生会诊,说那些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体温、胸片、用药、药的剂量等等。“我不响,看着他,还打量他的办公室,他的奖状奖牌,他的脚踏车,他放在地上的一大包泡面饼,他的咖啡机,饮水机,他下面条的小锅,他视频连线时用的灯架……”
不仅如此,很多有意思、有信息量的对话,都是和张文宏在等电梯闲聊的时候;进办公室入座前忙着倒茶、抹桌子、开空调的时候;张文宏开车,自己坐在边上的时候;吃饭点菜等着上菜的时候;在华山西院职工食堂面对面稀里呼噜吃一碗面的时候。张文宏的思路信马由缰,聊家常,聊工作,聊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上海,乡下,中国,外国,父母,儿子,同事……“基本都是点到为止,不作展开,但他跟你讲话,没有一点敷衍你的意思,而是眼睛看牢你的。”程小莹说。
他讲别人一般会讲的很细。比如有病患家属因患病救治,家庭支出影响其弟弟读大学,张文宏捐助5000元一事,张文宏再三关照,做这件事情的还有医院神经科的秦智勇医生,也捐助了5000元。他说:“你写的时候,人名不要写错,秦朝的秦,智慧的智,勇敢的勇。”
而这样的采访方式对程小莹而言却是有难度的。他说,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抓”住这样一个人物特征;你抓住了,真正抓准了,就没有遗憾;你抓不住,再多的时间,也没用。
他平日与病人对话就金句遍地
“写这本书,让我更近距离地接触了张文宏医生,感受到他身上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的职业精神。”程小莹说,张文宏不光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医生,更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具有仁者之心的医生。他还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很会为别人着想。
“你跟着他采访,他要为你安排好时间、地点、吃饭喝水,他都会想得周到。”程小莹说,尽管张文宏不喜欢人们叫他“暖男”,但他的确是个性温和心地善良的人。
程小莹还原了一个个与张文宏相处的细节。张文宏递来一瓶矿泉水,会即刻进行科普:“喝水很重要的。我一直讲,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的,一是营养,也就是提高免疫力;再是喝的水要好,起码要干净。你记牢我的话。”
他请程小莹吃饭,边吃边聊,在乌鲁木齐路长乐路口的西式餐馆,一份牛排套餐要二三百块。他给程小莹点牛排,自己点鸡肉。“我们难得这样坐下来吃个饭,你专门为我过来,我也要谢谢你的。”张文宏医生说。
程小莹更明显感到,张文宏几乎从一开始就抱定一个意思——不多谈他个人的事情。“你问他有关疫情和防控方面的问题,他可以有问必答,但没有什么人可以进入到他的个人生活。他认为这个和他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但在程小莹看来,张文宏很少讲自己的故事,不等于没有故事,他其实也很想表达自己与上海这个城市,与这个时代的关系,还有一起走过的岁月,经历的变迁,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跌宕起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张文宏金句频出,程小莹在采访中发现,这些金句其实就是张文宏的日常,平日他与病人对话就金句遍地。程小莹认为,张文宏的个人语境有其独特之处,他把专业化的疫情管控,抗疫防控,用完全生活化、日常化、大众化、常识化来予以表述。“这是一种过日子的,家常的,大家都做得到的,稍微想想就可以明白的。”程小莹说,这是一种本事,也是张文宏之所以“红”的道理。“不仅因为他是个医生,识人无数;而且他是一个生活态度认真的人,熟知大众心理。”
同步塑造上海抗疫一线医护群像
程小莹说:“我想通过还原一个特殊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无数个瞬间,无数个片段,无数话语背后的真实生活场景,让大众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生动的张文宏。”而《张文宏医生》正是对张文宏教授和围绕着他的上海医疗团队抗击新冠的全记录。
书中不仅写了张文宏,还有上海抗疫一线的专家、医护人员、华山感染科团队,他们也是程小莹书写的对象。“他们是这个城市的英雄。这个城市需要无数劳动者,劳动模范,行家里手,也需要大专家、大学者、大医生。”程小莹说,张文宏与所有中国抗疫战士一样,不仅仅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和日常的,他并未人为地去增加或放大“光圈”,他们自有光辉,富有感染力。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程小莹特别提及,尤其是感染科医生,很少有人会到这个科室去挂门诊看病。他说,去挂张文宏专家门诊的,基本都是疑难杂症,俗称“怪病”。
事实上,在这部作品中,程小莹希望“大处着想,小处着眼”,希望叙事的故事性和文学性高度和谐,人物的正能量和独特个性交相辉映,个体与全局休戚相关,城市生活的历史底蕴和现实风格遥相呼应。
程小莹说,“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特殊事件面前,中国人民体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而张文宏是其中之一。他有自己的社会背景,有自己的性格,他用自己选择的特别方式,完善了自己的一段人生叙事。”
“什么时候再听你讲讲啊。张文宏摆手,自顾自贴着墙根离去,朝着自家门诊室,渐行渐远……”程小莹在《张文宏医生》的结尾处这样写道。
文/记者 路艳霞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