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不管是乘坐飞机、火车,或者是进出一些公共场所,包括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到电影院看电影,乃至去餐厅酒楼吃饭,都可能会被要求出示健康码,健康码已经成为公众日常工作、出行、生活、消费的一种标配。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这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如果一个省和另外的省,乃至一个省不同城市间的健康码不能互认,就会带来很多问题,造成很大的麻烦。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乘坐火车进站的时候,本来已经从手机里调出准备好的健康码,车站的工作人员只要检查即可通过,但是因为当事人是从其他省市过来的,所出示的健康码和火车站所属地方的健康码并不相同,那么车站的工作人员可能就不承认乘客健康码的效力,要求乘客重新扫码,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乘客通行的效率,也影响了后面其他乘客的通行。
实际上降低通行效率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会造成人员的聚集、拥堵,反而对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压力。换言之,我们要求公众在进出一些公共场合出示健康码,本来就是为了加强疫情防控,现在反而因为查验健康码,导致人员聚集,成了不利于疫情防控的一件事。尤其是碰到一些人手机反应速度比较慢,或者是一些老年人群体对操作手机不那么在行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所以推动健康码全国互认、一码通行,也就成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种必然要求。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一些地方要求市民多次扫码、扫多个码的问题。有网友反映,自己就是去图书馆还书,结果在门口被工作人员要求扫至少三个码,包括健康码、通行码、预约码,少一个码都不行。这三个码各自承担着怎么样的功能,为什么不能“一码通行”,连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只说是上级的要求。
按照道理来说,只要一个健康码或者是通行码,就足以记录当事人的活动规矩,表明当事人的健康状况了,确实没有必要非要两个码乃至更多的码,这样除了降低了通行效率,容易引发聚集之外,同时一些二维码在扫了以后,还要填写各种个人信息,也给人留下会不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
疫情防控常态化,扫码通行是必须,但也要讲究效率,避免因为扫码带来的各种“副作用”。所以在推动健康码全国互认,一码通行的前提下,也要避免“码上加码”的现象。
文/苑广阔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