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全国交通安全日|知危险会避险,这是头等大事
健康中国 2020-12-02 19:30

今天是第九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知危险会避险,安全文明出行”。

交通安全提示

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无论是开车还是坐车,无论是骑行还是步行,我们都要了解不同的出行方式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而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和自我防护!

数据显示,中国每1分钟有1人因交通事故致残,每5分钟有1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我国每天至少有19名15岁以下的孩子因道路交通意外而死亡。我国少年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居全球首位!

你知道,抱着儿童坐车很危险吗?你知道,儿童坐副驾驶即便系了安全带也很危险吗?

路上的风险,来自哪儿

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技能,易受交通伤害

儿童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部分家长监管不力等风险。儿童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使他们成为最易受到交通伤害的人群。

小学生和学龄前孩子的身材都比较矮小,他们的视野不能越过小轿车、长凳或灌木,而他们也较难被司机观察到。

孩子骑车安全意识淡薄,应变能力差,加上儿童应变能力不够,遇到紧急情况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置,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特别是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快速增长,儿童骑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也呈现上升势头。

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五大原因要注意

对于涉及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主要与道路因素、自身因素、自然因素、意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道路因素: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宽,这使得老年人穿过道路的时间增加。

自身因素:是老年人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步幅和步速明显下降,横穿道路时比年轻人要慢;身体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视力的衰退,使他们对来往车辆车距判断不准,加之听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生理因素,听到喇叭声后往往会心慌意乱,手忙脚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自然因素:从事故多发的时间段可以看出,涉及老年人的交通事故基本发生在晚上、清晨,这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有关。这段时间视线不太好,而老年人往往又喜欢穿深色衣服,导致驾驶员很难发现,从而引发事故。

意识因素:有的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差,交通安全知识缺乏。随意横穿道路、在机动车道内行走、闯红灯等违法行为时常发生。尤其是在县城和乡镇骑三轮车、电动车、老年代步车上路的老人,常在机动车道内行驶,致使交通隐患大大增加。

社会因素: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留守的老人越来越多,外出劳作、交际无家人陪同,在车流大的道路上行走比较危险。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埋下交通隐患

驾驶人员导致的交通隐患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少数“私家车”驾驶员守法意识较淡薄,对一些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经常明知故犯。如行车过程中超速行驶、随意变道、随意停车、酒后驾车、疲劳驾车等,有的在驾车过程中打电话、抽烟、与同车人员说笑等分散驾驶员注意力,这些违章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驾车技术不过硬

少数驾校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学员的心理,培训偷工减料,缩短课时,这样培养出来的驾驶员,驾车技术很难有保障。也有极少数私家车主托关系、走门子,不参加培训,花钱买驾驶证,这类驾驶员的驾车技术可想而知,不出交通事故才是不正常的。随着管理规范,这种现象日渐减少。

新手上路经验不足

私家车驾驶人多为新手,驾车时间少,驾驶技术生疏,没有安全行车经验,遇到路况不熟、人多车挤等紧急情况就心里紧张,处置不当,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只会开车不会保养

对专业保养维护知识知之甚少,片面的认为车辆“检修”仅是擦擦车身、检检车容、敲敲车胎、踩踩刹车等事项,对车辆不定期进行制动、转向、灯光系统保养等,积小毛病成大隐患,从而酿成交通事故,追悔莫及。

乘车人习惯不好,可导致交通风险事故

乘车人引起的交通风险包括:候车时,站在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候车;在车上时,不系安全带、歪着坐、横着躺、车上睡觉,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将身体某些部位伸出窗外,与驾驶员闲谈或妨碍驾驶员操作、随意开启车门、车厢和车内的应急设施,随意触摸车上控制器,如车门锁等,在车厢内吸烟,随意走动、打闹等。

条条大路通罗马,主动避险第一条

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主动避险第一条。虽然意外无法掌控,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在出行的时候主动降低“风险系数”。

无论是老人、儿童或是青壮年,机动车驾驶员或是乘车人,骑行还是步行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走人行道,自行车骑在非机动车道,机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做到各行其道。

机动车驾驶员要做到主动拒绝酒后驾驶、拒绝无证驾驶、拒绝疲劳驾驶,拒绝超速行驶等危害交通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

远离超载的大货车、逆行的机动车、随意穿梭的电动车等等,主动系好安全带、骑摩托车/电动车戴头盔。

当即将发生无可避免的撞车时,车上的乘客应当双手护头,全身尽可能的放松,并从座位下滑,减少撞击力;汽车翻滚时,坐车者双手应紧紧抓住车的某一部位,身体紧靠在座位上;发生剧烈碰撞的交通事故后应立即撤离车厢,迅速在就近的安全区域躲避,避免发动机和油箱瞬间可能发生火灾或爆炸。

急救措施要牢记,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旦发生意外伤害,目击者或伤者本人一定要保持冷静,切莫惊慌失措,在第一时间尽量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自救互救。

迅速观察现场情况

一般不要轻易搬动伤员,可原地进行救护。但有些事故现场还有发生再次爆炸、塌方、遭遇车祸的可能,为了确保救护人员和伤员的人身安全,在进行现场救护以前,应迅速观察现场是否安全,如果现场存在以上危险因素,应迅速将伤员转移至相对安全地点。

迅速判断伤情

首先判断伤员意识是否清醒、是否伴有呼吸困难,如果出现意识不清或呼吸困难,则说明伤员病情较重。如果伤员意识清醒、呼吸和心跳正常,则说明伤员病情相对较轻。此外还应尽可能确认受伤部位、是否有外伤、是否有骨折等等。

尽早拨打报警电话

我国的急救报警电话是“120”,在拨打“120”电话时,要说清伤员的具体位置,比如在某某区、某某路。同时还需要尽可能报出伤员年龄、性别以及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哪个部位、出现了什么情况。如果身处陌生位置,要报出现场附近显著醒目的地标,以便急救人员能迅速找到伤员。如果发生了群体性意外伤害,同时还有说明伤员的大概数量,以便“120”能够调动足够的急救力量。

迅速展开现场救护

现场救护的原则是根据伤情,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1.如果伤员出现呼吸、心跳骤停,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则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如果伤员出现意识不清、出冷汗、脉搏细弱等,有可能是发生了创伤性休克,应及时将伤员放置于头低、脚高的体位。

3.如果存在外伤,则应对伤口进行初步的止血、包扎,以减少出血。可根据伤口的部位、大小、深浅,以及出血的情况,采用指压止血法、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纱布或清洁布类填塞止血法等方法止血。包扎可选择绷带或洁净的布类缠绕或覆盖,以减轻伤口的污染。

4.当出现四肢骨折时,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避免造成血管、神经的二次损伤,应对骨折进行临时固定。如果骨折发生在上肢,可将上肢捆绑于胸腹部,如果骨折发生在下肢,可将下肢捆绑固定于没有骨折的对侧肢体上;也可以将骨折捆绑固定在木板或树枝上。

5.当出现脊柱骨折时,应尽量避免脊柱的扭转和屈曲,以免造成或加重脊髓的损伤。对于颈部脊柱骨折,则应使伤员仰卧位,在头枕部垫一薄枕,使头部成正中位,头部不要前屈或后仰,再在头的两侧各垫枕头或者衣服卷,最后用一条带子通过伤员额部固定头部,限制头部前后左右晃动。

6.对于胸椎、腰椎骨折,则应使伤员平直仰卧在硬质木板上,在伤处垫一个薄枕头,使脊柱稍向前突,然后用几条带子把伤员固定,使伤员不能左右转动。

做完以上处理,可在原地等待“120”急救人员的到来。如果有合适的运送车辆,根据“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可迅速将伤员转运至医院,以使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但应该注意安全的搬运和转运,确保不会加重伤情。

选择救治医院要就近就急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伤员,本着挽救生命,“就近、就急”的原则,不宜舍近求远,应尽快将伤员送至临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对于无生命危险的伤员,可将伤员转运至专业的医院进行救治,因为专业医院从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都有一整套完整的救治方案可供选择,有利于伤员的治疗和康复。

其他注意事项

1.有时在进行现场自救互救时,单靠一个人的是不行的,因此应向周围大声呼救,请求其他人前来帮忙。

2.有些伤员需要在医院确认伤情或进行急诊手术,因此在现场暂时不要给伤员喝水、饮料和进食。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协和医院急诊外科 王德才 赵刚

审核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范西真

来源:健康中国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占用应急通道绝非小事,交通安全不容丝毫侥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4
这些行为将被罚款!《春季骑行出游交通安全攻略》发布
北京交警 2024-04-18
“北京道路救助基金”可垫付交通事故受害人费用
平安北京 2023-12-26
全国交通安全日,滴滴联合警方在50城开展主题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2
8人在北京交通肇事逃逸,终生禁驾!
北京日报 2023-08-17
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北京8人被终生禁驾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 2023-08-17
分心驾驶如同“盲行”,交通安全不容瞬间马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7
“五一”出行注意交通安全 这些危险行为应避免
央视新闻 2023-04-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