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念好“产业经”:彭水苗乡“造血式”扶贫闯新路
中国新闻网 2020-11-18 18:16

今年52岁的何远芝,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在她家大门外的墙壁上,有一张于2013年建的彭水自治县脱贫攻坚明白卡,早年家中有三个孩子和一位老人需要赡养,因学致贫。

11月中旬,记者跟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沿着重庆彭水县保家镇一条新修的水泥公路,驱车蜿蜒而上近1小时,来到东流村。何远芝正提着锄头赶回来,笑呵呵地跟记者聊起这些年家里的脱贫“蜜”方。

“以前家里的收入全靠丈夫一个人外出打工,我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只能干点农活儿。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外出就业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我在家不仅可以种点红薯、玉米,还可以通过养蜂挣些钱。”何远芝说。

只见她家的屋檐下,一排木棒支起褐色的方木箱,蜜蜂围着木箱上的圆孔嗡嗡飞舞,进进出出。“以前只有几箱蜜蜂,现在扩展到了十几箱,虽然一年只收两季蜂蜜,但是多的时候一箱可以产出30多斤蜂蜜,一斤就能卖150元,今年卖了2万多元。”何远芝告诉记者,因为疫情影响,丈夫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帮扶下,选择回乡就业。种植加上养蜂,今年预计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

彭水保家镇东流社区村委会主任刘在勤说,目前该村有400多户村民,主要靠种植和养蜂产业增收,政府引进蜜蜂养殖企业,采取“公司+新型股份专业合作社+蜂农”发展模式,全村一年能得到15000元的分红,现在全村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同样,在彭水县保家镇清平社区,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让农户就近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关键。“彭水县引进企业在当地发展白茶,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既盘活了荒废的茶山,又成为大家稳定增收的来源。”彭水县保家镇党委书记陈昌华感叹到,现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记者在茶山看到,一畦畦茶树被自然地貌划分为片区,沿着山坡的走势层层叠翠。在这里的农户们经历了白茶采摘、萎凋、烘干、储存的四季变幻,而眼下正是茶树养护的时节,为明年开春采茶做准备。

白茶又名“养心茶”,因如银似雪而得名,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彭水保家镇四季温差明显,海拔高度、土壤与水肥条件等均能满足白茶生长需求。

“白茶产业是保家镇打造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成果之一。我们在2017年引进了浙江安吉白茶,共种植白茶5000亩,今年初采面积达2000亩,实现产量4000斤,村民的劳务收入达300余万元。”陈昌华说,农户通过白茶产业每个人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贫困户在茶山收入能达到18000元左右,2019年清平社区145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已经全部脱贫。

“2020年白茶基地每亩产10斤,2021年进入丰产期后,每亩预计将产成品茶30斤。按照这个趋势计算,整个项目年产值预计将达1.14亿元。”保家镇清平社区党支部书记向光荣算了一笔账。

“发展扶贫产业,最大瓶颈是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中共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表示,他们坚持把扶贫扶志扶智贯穿起来,推动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一是探索发展“五小经济”。在三义乡探索发展小加工、小餐饮、小运输、小制作、小买卖等“五小”非农经济,培育小果园、小花卉园、小瓜菜园、小水产园、小养殖园等“五小”庭院经济,贫困户户均增收达3—5万元以上,以“小经济”促进了贫困群众思想“大转变”,老百姓的发展底气更足了、信心更强了。二是探索推行“产业村长”。邀请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产业村长”和产业指导员,发挥其产业发展规划、技术、产销等作用,让有发展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都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都有1个以上增收产业,真正让老百姓尝到甜头、看到盼头、脱贫有劲头。三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96个村(社区)全覆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牵头实施项目310个,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目前,村集体经营收入最高的达1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31个,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文/王婷婷 张燕 高吕艳杏

编辑/董伟

相关阅读
农业农村部介绍产业扶贫进展成效:已覆盖98%贫困户
中国新闻网 2020-12-16
农业农村部: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
国新发布 2020-12-16
山西长子产业扶贫结硕果 农民就业分红多途径增收
中国新闻网 2020-12-03
助力精准扶贫 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新华网 2020-11-27
泰国借鉴中国扶贫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网-国际频道 2020-11-19
陕西神木:产业扶贫“挑大梁” 麟州遍开“富民花”
中国日报网 2020-11-16
产业扶贫帮助内蒙古贫困户拔穷根
新华网 2020-11-16
交行金融精准扶贫 探索六大模式 打造“造血”长效机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1-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