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蒙古族绳结技艺文化扶贫:让非遗“食人间烟火”
中国新闻网 2020-11-16 17:45

“这些年,我在社区、学校、残疾人协会、贫困户、展会开展科尔沁绳结技艺普及和教授,有几百场了吧。”15日,于云飞对记者说。

11日至15日,第十七届内蒙古服装服饰艺术节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举办,这场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会给于云飞的科尔沁绳结技艺再一次提供展示平台。

科尔沁绳结技艺是蒙古族科尔沁部的传统民间技艺,起源于蒙古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见于日常生活中的迁徙运输、家居服饰等。有编织草绳、皮绳、驼毛绳、马鬃绳、牛毛绳、麻绳等,种类繁多,形式千奇百样。2018年,绳结技艺入选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70后”于云飞是蒙古族科尔沁部绳结技艺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她是年轻的手艺人,更是老练的匠人,能独立编制绳结上百种,擅长科尔沁草原的马具用品、蒙古服饰盘扣、室内挂饰的编织。

图为采用科尔沁绳结技艺编织的蒙古鞭子。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绾、结、穿、缠、绕、编、抽……于云飞告诉记者,传统科尔沁绳结技艺技术性很高。

“从我们这一代起,绳结技艺就很少人愿意学,可我从小就喜欢,不是因为姥姥和妈妈是绳艺传承人,而是我从骨子里想学。”于云飞说。

近几年,科尔沁绳结技艺让非遗“食”得“人间烟火”。绳结技艺传承人把传统工艺带到乡村,让传统手工艺也成为扶贫的一股力量。

“我们组织村里的妇女进行培训,有手艺就有了生存技能。”于云飞说,目前大多数村民及贫困户通过培训已经能够编织出合格的绳结产品,成了名副其实的“巧娘”。

残疾贫困户王雪华就实现了坐在家中增收的愿望。她告诉记者:“学习这门技艺让我更了解绳结文化,并且爱上它。现在将它传承下去同样是我手中的责任。”

2010年起,于云飞致力于开展手工编织技能培训,增加手编人才,形成规模化生产;并结合现代元素创新开发民族手工编织品,用于旅游商品市场。

如今,科尔沁绳结发展为绳结手链、手镯、耳坠、头饰、发夹等服饰配件,备受游客喜爱。10年间,于云飞每年都要向千余人传授绳结技艺。

随着各地非遗保护工程推进,科尔沁绳结技艺非遗传承人有更多机会接受指导和培训。一些杰出的民间艺人有机会参与学术会议,也可按照现代学术规范发表论文。

在于云飞看来,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留住。“把传统技艺转换成现代市场需求的商品,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商品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保护。”

通辽市文旅广电局表示,将继续组织非遗传承人到贫困村、屯传授技艺,让非遗惠及百姓,扩大传承。

文/张玮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图记 | 从荒漠到林海:73岁蒙古族老人百顺的治沙故事
新华社 2023-08-04
太阳宫第十三届“暖阳”文化节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8
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1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287例
中国新闻网 2022-11-18
内蒙古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3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043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17
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94例
中国新闻网 2022-11-16
内蒙古增本土确诊病例81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85例
中国新闻网 2022-11-14
内蒙古昨日新增本土114+1320,其中呼和浩特101+1177
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 2022-11-13
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13例
中国新闻网 2022-1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