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客户端11月13日消息,据健康时报记者不完全梳理,至今,已经发现5例新冠阳性物传人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告诉记者,目前多地发现新冠病毒明确存在“物传人”的情况,外防输入,防人也应防物。
近期已出现5例新冠阳性冷链物传人
11月9日,天津市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后转为确诊病例),为货车司机,曾到事发冷库拉货;
11月8日,天津市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该病例为一名冷库装卸工人;
9月24日,青岛市卫健委发布官方消息,青岛市在对青岛港大港公司“应检尽检”人员定期例行检测中,先后发现2名装卸工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属无症状感染者;
7月23日,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赵连在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连市时隔111天后再次报告了3例本地确诊病例和12例无症状感染者,且在一位确诊病例所在企业“大连凯洋食品有限公司”外环境中检出了新冠病毒;
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消息,在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
专家建议:应加强冷链从业人员的定期核酸检测
“基于目前国内外的情况,冷链物品会导致病毒的传播已经坐实,防止物品之间的新冠病毒传播已经非常明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王贵强表示。
王贵强建议,首先,应加强冷链从业人员的定期核酸检测,最好每周进行一次检测;第二,检测的关口应当适量前移,最好在进口国家就对需要进口产品进行核酸检测;与此同时针对物品的传播属性,开发快速检测的方法,用于海关进口食品的快速检测和甄别;最后,可以根据国内的需求,必要时对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国家的食品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
“针对目前的形势,除了继续重视人传人,物传人一定要引起重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教授吴安华也建议,首先要加强对冷链搬运工人、相关人员和冷链货物的外包装的核酸检测,看外包装新冠病毒污染情况;其次,加强冷链搬运工人和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宣传疫情防控的关键知识;最后,建议要求冷链来源地(生产商/供应商)及主要运输方提供相应新冠核酸检测证明,如生产环境、生产人、终产品外包装,主要承运人、环境核酸检测证明等,甚至可以参照民航航班熔断机制,累次检测阳性的产品可以暂停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关口前移,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其他来源于疫情国的货物(货柜)也可以控制核酸检测抽查或普查。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建议,外防输入,防人也应防物。国务院相关部门已经制定办法管控海关进口冷冻货物消杀机制。由于国外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激增,除了进口海鲜食品之外,一些国外高风险地区空运的快递包裹、信函等外包装如果携带新冠病毒很难发现,大面积消杀也难实施。因此他呼吁公众对来自国外高风险地区的快递包裹信函也要做到全面消杀,查收快递时戴好口罩、手套,若是不急需,也可以打开放置在阳台通风地方过几天再处理,防患于未然。
编辑/陈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