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老小区里的“微创新”——天津北辰区基层社会治理调查
新华网 2020-11-08 09:30

“以前,小区环境脏乱没人管、小商小贩满楼蹿……”天津市北辰区103个自然小区中,有近一半为老旧小区,情况杂、困难多。社区居民的生活如何越过越好?当地社区工作者们用一个个“微创新”做出了回答。

“红色物业”破难题

“凭啥拆我不拆他?”作为私搭乱建的“重灾区”,佳荣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俊敬刚参与工作时,天天都能听到这样的疑问。

居民们习惯了“散养”生活,小区又没有物业,小区绿化区早被“开发”成了各家菜地和庭院,部分居民为图省事,把空地变成堆放装修废料的垃圾场。提起乱象谁都知道,真要先从自己身上“开刀”,却没有几个居民愿意配合工作。

2019年,社区党委率先在全街打造“红色物业”党支部,承担起物业的服务职能。每天早晨七点半,刘俊敬就和“红色物业”党支部书记兼服务队队长王长海一起召开晨会,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沟通的事项一一列举,再上门做工作。

社区排水系统管道更新需要拆掉许多私建的棚屋,一些楼栋居民还得破开刚装修好的房屋墙体,工作推进阻力非常大。

怎么办?从党员入手。刘俊敬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号召力,让社区工作者与党员居民成为第一批志愿者。从自家入手,党员干部带头,把不符合规定的事项一一排查解决,居民服气,工作才好继续开展。

对接安保、路灯维修、电路更新、除草绿化……一年多来,社区党支部把物业的活挑了起来。土路变水泥路、棚屋变花坛,社区环境好了起来,对“红色物业”的做法,居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类似的社区,几乎都成立了居民自管会、社区自治管理监督组织等机构,发动居民,群策群力,走出了一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新路子。

“服务创新”解民忧

走进天津市北辰区宝翠花都社区居委会,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表格墙,其中许多都被涂上了或粉或紫的色块。“那是用来标注居民的情况,粉色代表出租户,紫色代表独居老人。”社区党支部书记林则银解释说。

一张表代表一栋楼,一面墙就是一个社区,困难及特殊群体的居住情况通过颜色表示,情况一目了然。从面对面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一对一提供家政服务,到电话预约生活必需品采买,类似的基层治理“微创新”,在宝翠花都及周边社区的日常工作中都很常见。

“微创新”不只是表面功夫,对于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而言,是实实在在的“雪中炭”。22位独居老人,256位空巢老人,社区困难群体的“一本账”,社区网格员马雪一清二楚。

在马雪负责的四栋楼里,已经80多岁高龄的社区居民王祥林,在妻子与孩子去世后孤身一人居住,但他性格十分要强,社区网格员上门时他总说自己没有需求,不想接受帮助。

今年年初疫情来袭时,马雪担心老人遇到困难,又不想过多打扰老人。“如果早上窗帘拉开,就说明老人起床了,晚上灯光自然关闭,就说明老人入睡了。”马雪表示,帮扶要往心里去,就得多动脑筋,从生活点滴中看出门道。

对一些生活出现困难,却又羞于启齿的居民,除了日常关注外,网格员们还通过帮助打扫整理房间或入户宣讲等机会确认其饮食居住情况。如“早看窗帘晚看灯”等口诀已成为社区网格员们口口相传的小妙招。

“五常五送”工作法,是林则银和她的团队摸索出来的一套经验方法,包括常敲空巢老人门、常串困难群众门等,把社区治理的着眼点聚焦困难群体衣食住行的细微之处。“社区工作方法常想常新,总结后再定期与周边社区推广分享,一来二去,大伙的工作都有了进步。”林则银认为,基层治理关键就在于一个“细”字。

资源倾斜壮底气

“挣得不多还辛苦,哪儿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干!”提起过去的待遇状况,不少社区工作者都只能撇撇嘴。社区工作者待遇低,很难留住人。

为此,北辰区专门划拨资金,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按照150元/人标准拨付,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平均每年每个社区不少于10万元,每年每个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10万元。

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偏低,是影响服务能力的老大难问题。一名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年轻人往往工作不到一两年就会离开,“社区工作就是个人头越熟越好办事的活,前脚刚摸清门路和邻里关系,后脚就换人了,长此以往根本没法保障服务水平。”

为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北辰区参照新入职公务员标准,建立“三档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并缴纳五险一金,刚毕业入职的工作人员也能拿到近五千元的到手收入,人员流失情况有所改观。

同时,各社区建立工作者事务所,与辖区内社区工作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为社区工作者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协助做好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教育培训、绩效考核、档案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基层岗位引人、留人、用人。

北辰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经济新业态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也要时时优化组织模式,为基层治理增添力量。

文/记者 郭方达

编辑/郭琳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