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宣和通宝怎么成北魏的了?今年暑假期间,上海初中生顾则行翻看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一册)第19课时,发现了古钱币照片与说明不太符合平日知识。他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了专家后,提出了教科书用图有误的质疑。该教材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和中华地图学社出版,其责任编辑确认后表示,确有不妥,会考虑在明年修改教材时将这一处图文删掉。
这几年,关于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引来不少的争议,而且很多是由中小学生提出的。如:去年6月,重庆垫江的五年级学生黄圣凯对语文教材里一则“鹬蚌相争”寓言故事产生质疑,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再如,日前,有一位八岁男孩对课本里《羿射9日》这一文章中一段文字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面却又提到“他趟过九十九条大河”提出质疑,认为既然河被晒干了,他又是怎么趟河的?
现在的学生脑子活、见识多,对教材里的一些内容较真的做法值得让人称道,这些独立思考的方式值得学习。通常,学生只要以教科书上内容为标准,认为教科书上的什么东西都是正确的,不会有人认真去核对,就算有人发现一些问题,也不会提出质疑。
这位初中生对教科书用图提出质疑,说明有关部门在编写教材时还不够严谨。如果认真编校,初中生能发现的问题,编写教材的专家能发现不了吗?之前对“鹬蚌相争”等问题进行争论,还有情可原,毕竟这类自古以来流传下来寓言故事,现代人确实很难给予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出现这种寓言故事的时代背景与现代根本不一样。如果有人把这些问题作出一些解释,反而有可能会引来更多的质疑,把问题搞复杂了。但宋徽宗的宣和通宝怎么“跑”到了北魏?这样的问题,是历史事实问题,容不得半点差错,如果有了这样的差错,那就是误导学生。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对教材当中的问题进行质疑,这样倒逼教材编写者更加认真严谨。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第七届理事傅为群表示“这是个硬伤”,因为如果具备一些钱币学方面的知识,就能发现这个明显的错误。‘宣和通宝’不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货币,书中配图和说明都错了,中小学教材更需要科学严谨。该教材的责任编辑在确认后表示,确有不妥,会考虑在明年修改教材时将这一处图文删掉。但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要发一个“修改通知”,告知使用这一教材的学校和学生,对这一错误进行纠正,不让教师再传授“错误的历史”。希望出版社和编辑在编写教材时有一个更加谨慎的态度,不能总依靠学生来纠正错误。
文/胡建兵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