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小学生竞赛造假现象频繁 破除“五唯”痼疾须提速
法治日报 2020-08-22 17:20

为了规范个别竞赛在组织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如评审不严格、涉嫌家长代劳等,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竞赛主办单位全面开展自查,对以往获奖项目的真实性、独创性进行复核。在复核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审办法、评审标准,健全异议处理机制、监督机制等,对申请参评的竞赛项目严格把关,特别是加强资格能力审查,实施全程跟踪。

在《通知》发布之前,昆明一小学生以《C10orf67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荣获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随后证实,这个“天才少年”是该所某研究员之子,获奖论文主题与其父研究方向一致。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对比赛项目和内在机制都进行了规范,关键在于能否全部落实。而杜绝竞赛造假的治本之策在于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竞赛成绩作为参考

导致造假屡见不鲜

有网友质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某研究员大概率是在为孩子升学铺路,作假包装。

无独有偶。来自重庆一中的高二某学生以“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生成的作用研究”获一等奖,随后该参赛作品被网友质疑与陆军军医大学某研究生论文高度重合,涉嫌剽窃。而陆军军医大学某研究生是该学生的指导老师,论文是在其指导下完成的,该学生为共同参与者。

与这几幕高度相似的是,2018年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挖出9篇论文,来自各地著名中学的中学生以“神奇而伟大”的论文入围部分高校自主招生。随后,教育部门深入查处,涉嫌舞弊的学生被退学处理。2019年,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得以论文、专利作为自主招生的参考尺子,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有业内人士对《法治日报》记者分析,很多中小学生在参加竞赛活动中造假,是多元选拔遭遇腐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为改变分数评价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抵制应试教育,各级招生考试改革都强调不唯分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长期从事教育治理、教育+互联网研究,他认为,在综合评价中,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成为分数之外的硬核尺子。除此之外,各类科技类发明创造竞赛成为学科竞赛之外的另外一个赛道。与奥数等学科竞赛不同,科技类发明创造竞赛披着科技创新之名,这类成绩更有迷惑性,也成为各地学校招生录取中除成绩之外最重要的尺子。

2019年,自主招生的门槛大幅提高,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仍然是包括清华大学在内很多高校重要的入围门槛之一。

“科技创新类的竞赛有这等重要价值,于是神通广大的父母动用资源找科研工作者,或者直接拿自己的科研成果包装自己的孩子,试图在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中拿到特殊优惠与优待,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的做法。”陈志文撰文称。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杨程看来,举办者、主办方存在不规范行为,一些包括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在内的收费模式已经形成产业链,参赛者要想获得好名次,不得不花钱。此外,如今教育资源竞争激烈,一些有自主招生权限的大学会参考学生的获奖证书,家长为了给孩子增加筹码,便想方设法用获奖证书进行投资,助推了家长和孩子参赛、评奖的心理。

“这些综合因素导致近年来竞赛造假现象频繁,让很多竞赛、加分变了味道。”杨程说。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加分瘦身有序推进

实际上,除了竞赛造假以外,近年来各类考试招生造假问题也时有发生。

2014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考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全校1000多名考生中有87人获得体优生加分资格,这些人按规定可享受高考加10分。经调查,该校存在采取虚假手段为部分考生获取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等问题。

除高考外,中考加分资格造假问题也屡见不鲜。同样在2014年,哈尔滨中考加分涉嫌造假结果通报,共有108名考生经由各个渠道被举报作假,其中1人经查实后被取消报考省、市重点高中资格;56人在公示后主动退出。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包括“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等。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指出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高考加分项目,此后获得相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同时要大幅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相关政策按照上述取消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的规定执行。

各地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控制全国性加分项目和分值,逐步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和分值,为高考加分项目“瘦身”。

例如,在北京、海南、江西、广西、湖南等地,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地区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到2023年内降低地方性加分项目,过渡期后取消除边境县以外的山区、县考生加分。

在河南、甘肃、上海、天津等地,对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的加分分值进行调整,在过渡期后降低或取消加分分值。

此外,北京、福建、西藏、辽宁等多地取消了全国性加分项目和地方性加分项目。如福建省自2018年起,高考取消“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设区市及以上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或其子女”等加分项目。

关于中考,各地也取消了部分项目的加分。例如,2020年5月7日,杭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发布《关于2020年杭州市区各类高中招生加分项目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21年开始,取消体育、艺术、科技等奖励类5分加分项目。

“给加分瘦身,做综合评价,做到专业公平,才能破除改革遇阻的矛盾。”杨程说。

不断强化过程评价

努力健全综合评价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会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总体方案》解决的就是建立新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一问题。

在杨程看来,《总体方案》中比较新颖的就是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

过程评价,即对学生从入学到离开校园的整体过程的评价;增值评价,即不是用学生分数的绝对值来评价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教学成绩,而是要评价学校、老师教育教学作出的“增值贡献”。

“不同学校的生源不一样,生源一般的学校升学率较低,但如果这所学校能提升学生的水平,比如预测学生的能力只能考400分,但毕业时考到550分,那么这个学校就作出了增值贡献。”杨程说。

杨程认为,健全综合评价,也能让各类竞赛回归正能量,让家长和孩子正确认识竞赛,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竞赛,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而怎么让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落地,如何保证公平性、公正性与公信力,这是所有教师、学生及家长、社会公众更关注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长期来存在结果评价的导向,主要原因是实行行政评价。行政评价与专业评价相比,由于不懂专业缺乏专业评价能力,就会采取简单的数量指标进行评价,这很直观、可操作,但不适合复杂的教育评价。进行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就必须推进专业评价,提高专业评价能力。具体而言,学校的教育事务、学术事务,就应该由教师委员会(高校则由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负责,负责制订评价标准并具体实施。

“同时,还必须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避免行政因素和利益因素对教育评价的干扰,确保评价公开、透明、公正地进行。”熊丙奇说。

杨程则建议,各地教学行政部门继续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在落实增值评价时,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

“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数据采集,会额外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如何保证填写的客观性,又不大量增加老师额外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负担,需要技术的支持。目前,有些学校在数据采集方面已有探索,但在全国范围内还不太完善,需要得到深化。”杨程说。

文/记者 文丽娟  见习记者 白楚玄

编辑/高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