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合肥都市圈加速度:“风投之城”如何扩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8-08 10:02

安徽省内GDP总量最高的两座城市间终于有了直达高铁。

6月28日,商合杭高铁芜湖段正式通车。7月1日起,通过直达高铁,芜湖到合肥只需45分钟。有网友感慨,“本科一直盼着合肥、芜湖能通高铁,这一愿望终于在研三得到满足。”

在合肥都市圈内,仍有马鞍山市、滁州市、桐城市(县级市)与合肥之间未开通直达高铁。

作为近年大热的“风投之城”,合肥市在产业和人才引进方面频频发力,政府主导的风投效果显著,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影响力。

以合肥为中心城市的合肥都市圈占据全省40%的人口和60%的经济总量,但对标南京、杭州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等仍显不足。周边南京、杭州等都市圈对合肥都市圈其他城市的虹吸作用强,产业溢出转移和交通基建联系紧密,给合肥都市圈发展带来压力。

此外,有创业人才表示,安徽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虽大,但对比北上广仍有较大差距,如何让更多人才回流,仍是合肥都市圈亟待解决的问题。

摆在合肥都市圈面前的问题是,下一步如何加强都市圈内其他城市与合肥之间的联系,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并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协同发展。

合肥首位度过高

按照官方文件,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桐城市(县级市)等8县市,是长三角五大重点都市圈中少有的全由同一省份城市组成的都市圈。

在安徽,合肥首位度较高,其GDP总量是全省第二名芜湖市的两倍多。在合肥都市圈中,合肥这个中心城市在人口、产业、经济总量等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

在合肥都市圈中,合肥这个中心城市在人口、产业、经济总量等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 图视觉中国

2019年,合肥GDP达到9409.4亿元,距“万亿俱乐部”仅差临门一脚,在合肥都市圈中,它的GDP总量占比也达到了24%左右。根据合肥市统计局的数据统计,自1992年开始,合肥市保持每年不低于8.5%的GDP增速,这一增速在长三角地区的省会城市中排在前列。

从经济圈到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经历了多次扩容。

2006年10月,安徽省首次提出“省会经济圈”概念。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2009年,合肥、巢湖、淮南、六安、桐城等5城组成合肥经济圈。2年后,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原巢湖市部分区域被拆分并进合肥市,增加了合肥的产业和城市发展规模,巢湖也成为合肥市的内湖。

2014年,芜湖和马鞍山被正式纳入合肥经济圈,这两座城市在安徽省内的经济发展也处于领先地位,合肥和芜湖这两座全省经济总量前两位的城市开始联手共建经济圈。

2016年2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同年4月10日,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七次会商会议上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5个县市签署了合肥都市圈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合肥都市圈战略的正式启动。

2017年起,合肥都市圈两度扩容。芜湖、马鞍山作为都市圈的新成员,参加合肥都市圈党政领导第八次会商会议。2019年,蚌埠市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

目前,合肥都市圈以40%左右的人口和面积,贡献了全省近60%的经济总量。

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陶广生曾表示,加入合肥都市圈是多方共赢的选择。蚌埠加入合肥都市圈,将进一步增强合肥都市圈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创新平台的外溢效应。对于全省来说,蚌埠创新资源丰富,加入合肥都市圈,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蚌产业走廊建设发展,形成南有长江经济带、北有淮河生态经济带,中有合淮蚌产业走廊、合芜蚌创新走廊相连的综合体系,与长江、淮河“工”字形水道嵌套,从而辐射带动安徽东西南北方向的广大地区。

2019年底,合肥都市圈迎来新机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合肥都市圈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提出,提升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并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规划纲要》出台后,同年12月28日,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九次会商会在芜湖召开。合肥、芜湖、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桐城等圈内8市签署了工业、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10个方面的合作专题框架协议。

上海大都市圈范围涵盖上海、江苏、浙江三地9座城市,相较于合肥、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五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和经济总量过大,可比性不强。因而,除上海大都市圈外,与长三角其他五大都市圈对比,合肥都市圈面积和人口排名第二,但经济规模和人均水平均最低。

2019年,合肥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为2.3万亿元,分别为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59%、73%、61%、96%,与最高的南京都市圈相差1.7万亿元,是五大都市圈中经济规模最小的都市圈。从人均水平看,2019年,合肥都市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6万元,分别为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67%、64%、43%、65%,不足最高的苏锡常都市圈的一半。合肥都市圈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政府主导投资模式

合肥都市圈的优势之一在于其科技创新实力。

作为全国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中国科技大学所在地,合肥先后获批国家人工智能战新产业集群、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中科大为代表的合肥科教资源丰富,全市研发强度也超过3%。据了解,以人工智能产业来看,截至2019年底,集聚“核心+配套”企业超800家,实现营收800亿元。

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云峰曾公开指出,近年来合肥相继实施130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以科大讯飞为核心的智能语音板块、以新华三等为骨干的网络安全板块、以华米科技为核心的智能穿戴板块呈现协同发力、加速成长的良好态势,初步构建了“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

科大讯飞、京东方、长鑫、蔚来等一系列企业进驻合肥,让合肥一度被誉为“风投之城”。

与上海、杭州的都市圈多靠市场集聚的模式不同,合肥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政府主导投资,通过产业和产品的一代代升级,推动企业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都市圈建设方面,安徽省市各级政府的推动力度都比较大。比如,合肥都市圈是少有的成立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都市圈,办公地点设在合肥,各地都需派人进驻办公,每年年初小组办公室还会制定印发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2014年12月,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经省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研究设立。成立以来,安徽高投支持科技人才团队155个,省级财政投入9.63亿元,引导带动各类资金投入超过41亿元,被投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达到2600多项,据称这项工作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有在合肥创业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他们的体验,对于优秀的产业和人才,可以说“想要什么支持政府就给什么”。

2017年,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合肥高新区成立,聚焦量子计算相关科研技术的转化落地。谈及为何要在合肥创业,执行董事孔伟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比国内其他城市,在合肥可以依托中科大量子信息的科研环境,大量可合作参考的研究基础给量子信息相关产业带来很大优势。实验室专注学术研究,主攻量子芯片,解决物理层面的问题,公司做科研技术转化和落地的工作。

不仅如此,合肥高新区从政策和财政等方面也给企业提供了大量支持。孔伟成举例,2018年合肥市高新区给他们提供了近3000平方米办公场地,租赁期内提供相应减免政策支持。在人才吸引和投资配套方面,公司股东之一合肥高投初始投入了天使资金2000万元。

在这样的高投资下,并不意味着合肥都市圈的财政实力强于其他都市圈。2019年,合肥都市圈财政收入3441亿元,分别为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78%、55%、89%、75%,比最高的杭州都市圈少2900亿元,是五大都市圈中最“穷”的都市圈。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与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兴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合肥都市圈来说,近年来尤其是在新产业引进和科技转化方面,不少项目都是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的。在企业的初创或是亏损阶段,风投机构不愿意投,来合肥的基金公司虽然多但每笔投资的量并不大,这时就得依靠政府去“赌”,在初期给企业支持,通过产业的迭代扶持企业成长。

“作为后发的都市圈,政府主导的模式与合肥都市圈现阶段发展是相匹配的。如果纯靠市场推动,合肥都市圈的基础条件并不如周边一些更为成熟的都市圈,带动力和辐射力有限。在合肥这一中心城市的实力变得更强之前,政府的推动不可或缺。”夏兴萍说。

今年初,《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印发实施,其中提到合肥都市圈已谋划了一批2014个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总投资6242.1亿元。

合肥、南京都市圈如何共处

合肥都市圈毗邻南京、杭州都市圈,在都市圈交界地区一些城市不免要考虑“左右逢源”。

在合肥都市圈发展期间,不少地市多次提出要加入南京都市圈。在目前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内,也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四座城市来自安徽,其中马鞍山、滁州和芜湖三市都跨两个都市圈。

有地方政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这些城市隶属安徽,但是地理位置离南京更近,南京都市圈能带来一些产业转移与合作,和南京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让它们和南京更“亲近”。

在合肥都市圈内,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仍较滞后。6月28日,商合杭高铁芜湖段正式通车,合肥和芜湖间有了直达高铁,但合肥与马鞍山、滁州之间至今未开通高铁。

夏兴萍指出,虽然合肥都市圈公路密度达到154.4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低于苏锡常都市圈的164.6公里/百平方公里,在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位列第二。但城际交通建设并不完善,反而南京与滁州、马鞍山、宣城均开通跨省公交,宁淮、宁滁城际铁路已开工建设,宁扬、宁马、宁宣城际铁路签署共建协议。因而,在“一小时通勤圈”方面,需要加快建设合六、合淮蚌、合芜、合马、合滁宁、合桐安城际铁路或市域铁路,积极推进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县城和重点城镇延伸。

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对合肥都市圈发展带来压力,弱化了周边城市对中心城市合肥的依赖作用。问题也摆在合肥都市圈面前,如何增强其他城市对合肥的依赖度,提高圈内城市紧密度,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

针对这一问题,夏兴萍认为可以从产业链构建着手。为什么滁州、马鞍山和宣城等城市更愿意和南京都市圈进行合作?是因为它们和南京之间有共建园区、共建快速公路、公共服务共享等。现阶段要看能不能通过共建产业链,推动合芜同城化,打造合滁产业发展带和合芜马产业发展带。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装备、大数据及产业互联网等产业进行协同发展。

7月31日,为快速打通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增量提质,打造工业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经商合肥都市圈成员单位经信部门,会同蔚来(安徽)汽车、合力股份、安徽省信产投等龙头企业,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农大、合肥学院、安徽理工、淮南师范等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38所、16所、43所、清华合肥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发起成立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

“以量子计算领域为例,传统行业技术的发展可以助推其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应用,反过来也可以推动传统行业技术的升级。”孔伟成说。

产业链构建与发展离不开人才。近年来,合肥都市圈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政策,使得连续十多年,合肥城区每年净流入常住人口10万以上,且多为本科及以上的年轻人。

尽管在省内来看,合肥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很大,但对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企业的吸引力仍显不足。

有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薪资待遇、发展空间对人才的吸引力来看,高层次的人才更多是先在北上广筛选了一批,剩下的才回流到合肥。在量子计算领域,尽管有不少人选择在国内创业,大多数依然流失到国外或是去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工作。去年北京有研究院招聘,量子信息领域的博士生大多给予无条件60万元年薪的待遇,但在合肥只有极少数的博士应届毕业生能拿到60万元的年薪,多数月薪不足2万元。

“希望政府能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更大支持。”该人士说。

除了提高都市圈内城市的紧密度,对于合肥都市圈来说,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也是《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

“这是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合肥都市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夏兴萍建议,接下来可以从推进与江苏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着手,共同建设宁合双城大都市圈,共同打造长三角西翼核心增长极和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门户枢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深中通道开通火遍朋友圈 多条交通要道迎来新进展 广东五大都市圈逐渐成型
南方都市报 2024-07-15
半两财经|9城互认互贷 南京发布公积金新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1
苏浙皖40市人口数据:浙江各设区市全部增长,杭州增量蝉联第一
澎湃新闻 2023-03-22
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安徽段最长隧道开始洞身开挖
中国新闻网 2023-01-01
都市圈空间该有多大
经济日报 2022-10-08
都市圈:跨省易,破圈难
经济观察报 2022-09-02
十年房价涨超200%,“最牛风投城市”合肥沸腾与反转
第一财经 2022-01-04
中西部7大都市圈大扩容:武汉、成都人口将达“3000万档”
21财经app 2021-12-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