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急寻人工耳蜗当事人诉自媒体“黑奇士”侵权 法院判自媒体道歉赔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8-05 12:59

2018年年底,一则“小伙丢失20万元人工耳蜗,找不到需做开颅手术”的消息引发关注。后名为“黑奇士”的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耳蜗丢失事件是“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恶意炒作”。因为认为该文的作者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当事人李丽(化名)、李明(化名)将文章作者王某起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8月5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获悉,8月4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该案一审宣判,法院判决被告王某支付原告精神损害赔偿金5000元及经济损失5000元。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致歉信刊登在微信公众号“黑奇士”,致歉内容须经法院审核,持续30日。

急寻人工耳蜗当事人起诉自媒体”黑奇士”侵犯名誉权

2018年12月,一则“小伙丢失20万元人工耳蜗”的寻物启事引发关注,引起网友大量转发和媒体报道。后名为“黑奇士”的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该事件是“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当事人李丽及李明被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因为认为该文的作者侵犯了自己名誉权,李丽及李明将文章作者王某起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

李明、李丽诉称,李明是听力障碍患者,靠佩戴人工耳蜗辅助听力。2018年12月乘地铁时不慎丢失人工耳蜗外机,寻求地铁工作人员及家人帮忙寻找,并于当日到派出所报案。李丽当天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寻物启事,希望通过朋友帮忙寻找耳蜗,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该条消息很快得到扩散。然而,在原告及其家人满怀希望寻找耳机之时,被告却在其名为“黑奇士”的微信公众号中发布《大骗局:20万耳蜗丢失刷爆朋友圈?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的文章,该文章标题和内容均直指二原告寻找耳蜗事件,并妄下结论称李明丢失耳蜗事件“99.99%是媒体和商家合谋的大骗局”,该文章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在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中产生广泛激烈讨论,给二原告的名誉和工作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此后被告又在媒体采访中继续以“炒作”、“商家得益”和“寻求捐款、爱心”等不实言论诽谤二原告,并且被告又将此文的主要内容发布在其微信公众号中,该篇不实文章再次对公众进行了严重误导,加深了对二原告名誉权的侵犯。

李明、李丽因此起诉到法院,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在其微信公众号、媒体上刊登赔礼道歉声明,赔偿律师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4.3万元。

被告:没提二原告详细信息 没实施侵犯名誉权行为

对于起诉,被告王某辩称,他并未实施侵犯原告名誉权的行为,他的文章题目中指明“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并没有提及二原告的详细信息,也未对其形象进行描述,浏览文章的不特定多数人不能从文章中得知具体当事人,二原告并非商家或者媒体,被告并未说明是二原告实施恶意炒作行为。

王某请求法院驳回二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判被告侵犯名誉权 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

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涉案文章《大骗局:20万耳蜗丢失刷爆朋友圈?媒体和商家恶意炒作滥用善心》中写道:“经过黑奇士多方求证,这99.99%是媒体和商家合谋的大骗局!”然而,被告王某未能提交其在文章中所指称的“多方求证”的相关证据,该指称属于捏造的事实,“这99.99%是媒体和商家合谋的大骗局!”的评价性论断明显不当,该论断缺乏确凿证据支持。

此外,王某在文章中后续所提出“三大疑点”等评论性观点,从质疑原告发表寻物启事行为定性为营销的程度、观点用语的修辞来看,虽然引用的其他例证可能存在情况属实的成分,但上述标题及文章采用的辞藻,均是为了论证其“这99.99%是媒体和商家合谋的大骗局!”这一观点。而这一观点及“多方求证”提法的捏造超出了对社会热点的一般评论或批评的范围,使观者对原告产生负面印象,公然丑化了二原告的人格、损害了二原告的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二原告名誉权的行为。

关于王某应承担何种民事侵权责任的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自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在于通过“爆文”使得阅读量远大于粉丝量,这也是本案涉案文章阅读量巨大的直接原因。王某作为涉案公众号运营主体,其应当预见到在其发表涉案文章后有可能会引发互联网上的舆论风暴,故其发表涉案文章的行为与传统媒体针对涉案事件相继报道所引发的损害结果的扩大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此外,被告王某发表上述涉案文章,使得原告的名誉权受到损害,但综合上述分析,损害结果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原告对于损害结果的产生亦有一定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被告王某撰写的涉案文章。因名誉权不应过于依赖且很难以金钱数量去衡量,对名誉的影响应当以消除影响为根本目的。法院综合考虑本案实际因素,酌定精神损害赔偿金5000元。

最终,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王某以书面形式向原告李明、李丽赔礼道歉,致歉信刊登在微信公众号“黑奇士”,致歉内容须经法院审核,持续30日。支付原告精神损害赔偿金5000元及经济损失(律师费、公证费)5000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原告的代理律师、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封跃平表示,当事人寻找耳蜗事件非炒作,只是一起普通的求助事件。这件事获得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和一众明星的广泛转发,大家的的善心没有被利用,通过这件事希望以后大家还是可以真心的、义无所顾的去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
编辑/倪家宁
校对/武军

相关阅读
在社交平台上随意“挂人”?法院调解后被告赔礼道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2
“搬运”已公示录用名单信息被判侵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尊重信息主体的事后拒绝权
法治日报 2024-11-06
消费者入住民宿后打出一星评价遭商家回复“缺乏心智”等 法院判商家道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3
因一篇网络文章,网红模特遭抹黑?法院:侵犯名誉权!发布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上海法治报 2024-03-03
航空公司公众号因带节奏致乘客微博被骂 被乘客告上法庭 法院判被告删文道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1
Qnews|自媒体转发文章“吃瓜”惹官司 法院判侵权赔偿1万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1
顾客超市购物后因警报响被超市人员当众搜身 法院:影响社会评价构成名誉侵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5
超市员工对购物结账顾客当众搜身 法院:构成名誉侵权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
人民法院报 2022-11-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