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科普 | 中国工农政权的第一张纸币,到底长什么样?
非常历史 2020-07-08 20:00

1928年10月,东固平民银行在中共东固区委的领导下正式挂牌成立,黄启绶任行长。为使银行工作尽快开展起来,东固区委成立了以黄启绶、刘经化、汪安国等7人组成的平民银行工作委员会。

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印刷纸币所需的机器、纸张、油墨、蜡纸等材料无法进入东固。因此印刷纸币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工作委员会决定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创办了一个油墨蜡纸厂。

油墨蜡纸厂设在距平民银行不远的刘汉屏家。制造油墨的工人为刘洪顺、刘光煊、吴大经、吴时宜;制造蜡纸的工人为吴先亮、吴兆瑞。他们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印制纸币和制造油墨蜡纸的主要原料是纸张、桐油、墨汁、石蜡和野柿子油。

为了弄到纸张,刘经化和黄启绶不辞劳苦,翻山越岭,来到居住在大乌山山腰,地名叫水湖坳的土法造纸师傅杨礼浪家,买回四捆半纸。桐油和野柿子油靠收购桐子和野柿子,加以提炼而成。没有墨汁就用锅底灰,买不到石蜡就用蜂蜡。

在低矮、阴暗的油墨蜡纸厂厂房里,工人们熬桐油、熬野柿子油、提炼蜂蜡、捣碎和筛选锅底灰,忙得不亦乐乎。厂房里烟雾弥漫,气味呛人。没有口罩,他们就系一块土布,遮挡鼻子和嘴巴,但咳嗽声还是此起彼伏。为了尽快造出油墨蜡纸,尽快印出根据地人民自己的纸币,工人们再苦再累也能忍受。

在试制油墨的过程中,刘洪顺他们发现,用锅底灰拌野柿子油做成的油墨渣滓多,印刷时渣滓凝结在油印机的滚筒上,使滚筒表面高低不平,致使印刷品出现漏印和字迹模糊的现象,所以用锅底灰制造油墨这条路走不通。平民银行等着油墨印纸币,工人们心急如焚,绞尽脑汁想办法。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刘光煊记起族中老人讲的一件事:清末时期,在东固街南隅的钟家坪上,曾有人以松脂和松明(或称油柴)为原料办“墨烟厂”。把墨烟用牛皮纸包成一包一包,卖给进山收购的贩子。贩子再卖给城里的制墨厂,加工成墨汁和固体香墨。

“我们也尝试一下用墨烟来制造油墨。”刘光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对,墨烟能制成香墨,就一定能制成油墨。”愁眉不展的其他几位工人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来了精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那时,采松脂的技术还没有传入东固。工人们立即上山,在枯死的松树上刮取固体松脂,并砍伐油柴。将其放在灶里燃烧后,果然烟多色浓。他们将沾在锅底的烟灰刮下,与野柿子油混和,制成的油墨果然润滑流利,没有残渣,印刷品字迹清晰,也不会出现漏印现象。油墨试制成功后,又办了个墨烟厂。

较之造油墨,造蜡纸就容易多了。只需先将蜂蜡置锅内加温融化,捞出残渣,掺入适量桐油和野柿子油,再将土纸放入混合油中浸透后,捞起晾干,蜡纸就做成了。但是,用蜂蜡制成的蜡纸比用石蜡制成的蜡纸质量较差。

在油墨蜡纸厂工人试制油墨蜡纸的同时,平民银行工作委员会聘请了两位“能工巧匠”为平民银行的工作人员。一个是精于雕刻、擅长书画、人称“丹青先生”的刘昌梓;另一个是学识渊博、擅长刻蜡纸的教书先生杨仿仙。这两人是印刷纸币的骨干人员。

尽管刘昌梓能写会画,但搞票面设计却是头一回。他搜集一些民国初年的纸币作参考,精心设计并画出了1元票面的图案。经中共东固区委和平民银行工作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杨仿仙在蜡纸上刻画图案,用油印机进行试印。

杨仿仙以前在涧东书院任教。书院里有一台油印机,凡要印刷的教材、资料,都由他刻蜡纸,印刷。他对这台油印机情有独钟,爱护有加。前不久,涧东书院毁于战火。在书院浓烟滚滚,烈焰腾空之际,杨仿仙奋不顾身,冲进办公室把油印机抢了出来,妥善保管,现在又把它捐献给了平民银行。

古语云“万事开头难”,试印出来的样票令人失望。原来杨仿仙只是擅长在蜡纸上刻字,而刻图案却是新手上路。加之土纸毕竟比较毛糙,印出的票面其字迹、花纹不明显,票面的形状和格式也不美观。

刘昌梓不厌其烦地将票面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杨仿仙则一次又一次地刻印,终于印出了令人满意的1圆面值的纸币。纸币正面上面的银行名称是“东古平民银行”,故意去掉“固”字外围的“口”字,是为了表达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人封锁和“围剿”的决心。主图为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喻意中国革命如东方之日出。下方左右分别盖上“东固平民银行之章”和“黄启绶之章”的红色印章,最后蘸红水写上00000001的编号。背面印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字样。两面刷上起防腐和硬化作用的桐油,晾干后进行剪切。至此,根据地的第一张纸币,也是我国工农政权的第一张纸币,人民币的前身终于诞生了。

来源:吉安新闻网 作者:钟庄炎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