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迪去世,我感到震惊、痛惜。前一段时间,我得知他住院了,病得很重,即使在那时,我也不曾想过会有最严重的结果。”今日(6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发表文章悼念作家李迪。
6月29日,著名作家李迪因病医治无效离世。李迪的生命之火燃烧了七十一年。但在铁凝的印象里,他与迟暮衰老无关,他永远活力充沛,永远谈笑风生,永远激情澎湃,他好像永远穿着一件大红上衣,他真是一团火,跃动着、燃烧着,给这个世界送来热量和温暖。“这样一个人,我想,他是累了,他需要休息、需要调整。我没有想到,最终传来的竟是这样的消息,他竟走了,那团火,熄灭了。”
然而李迪书中的火是不灭的。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到《警官王快乐》,到《加油站的故事》《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到刚刚印出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刚刚写成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他是多么喜欢“故事”这个词,而他正是一个讲中国故事、传中国精神的作家。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广袤的大地与奋进的人民,感受到在一个一个人物身上、一个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身上那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这样一个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是人民的歌者。”悼文中,铁凝如此评述道。
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道路,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条道路上,李迪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些年来,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从公安一线到边地加油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湘西苗寨,烈日骄阳、风霜雨雪,李迪走过了很多地方,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心入情入,是全身心地扑进了人民生活的海洋。
时至今日,那些公安干警、那些工人农民,提起李迪,都是那么亲切,干警们叫他“老李”,村民们叫他“李老师”。
“我也有过农村经历,我知道,当村里人叫你一声‘老师’时,这包含着沉甸甸的信任和敬重。”铁凝表示,对李迪来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李迪和他们成为了贴心人。他的作品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修辞,他努力写出人民心里的话,他的风格温暖明亮,他的态度情深意长,这在根本上源于他对人民群众深切的情感认同。
李迪生前的最后一次远行是去湖南的十八洞村,那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前沿。在那里,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这个北方汉子,在南方湿冷的天气中开始了他一生最后一次战斗。
在身体已经严重衰弱的情况下,李迪在病榻上奋力写完了他的最后一本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支持着他的,是一个战士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澎湃激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的信念和承担。
“李迪远去,李迪的精神长存。这是一个作家、一个文艺工作者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李迪身上、体现在广大中国作家艺术家身上。”铁凝评述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